北派盗墓笔记(1-4卷) 第13节
李静提着袋子一把抱住了我。
“项云峰,谢谢你,你真好。”她使劲的搂着我。
我清楚感觉到了女孩的体温,柔软,曲线。
我脸腾的一下就红了,红的很厉害。
李静她头埋在我怀里,用很小的声音说:“我….我说话算话,我是你的了。”
现在听可能感觉有些狗血,但当时这都是真事,毕竟那时候双方岁数都小。
这事要搁在现在,那就见怪不怪了。
不信你拿个全新的新款苹果手机,去高中试试看,人小姑娘都开放着呢,抱一下就脸红的,那都是我这种怂包蛋。
那天晚上,嗯……后来呢,我就鬼使神差,迷迷糊糊的跟李静去了小旅店。
中间的糗事我就不多讲了,反正后来我跑了。
如今回想,后悔啊,感觉错过了一段美好时光。
….
顺德午夜十二点十四,整个城市一片黑暗,只不过在飞蛾山的半山腰上,冒着两个红点。
孙老大弹了弹烟灰,沉声道:“别说了,事情就这么定了,大家检查一下对讲机电量,我跟你们一块下去找人,老二是我弟弟,我坐不住。”
“看火放风的事,就拜托把头你来安排了。”
王把头没说话,他点点头同意了。
就这样,我,老大老三,姚家兄妹,一行五人下了坑,坑上面的安全,只能全交给了王把头。
顺着盗洞滑下去,坑里很黑,我把头灯亮度调高了一点。
下到大墓灌顶这的时候,女人姚玉门停了下来,他蹲下来摸了摸石头灌顶,轻咦出声。
“姚姐,怎么了?”我嘴甜的叫了一声。
这女人听后给了我个白眼。
“喂,你小子叫玉姐吧,什么姚姐,也太难听了。”
我忙改口:“哦,玉姐,这石头灌顶有什么问题?”
她开门见山的说:“这西周墓有点怪,这种青页岩在南方地区可是很少的,几乎没有,八九不离十是从洛阳山陕一带过来的。”
我仔细想了想,越想越心惊,还真是这样的,先前我们注意力都被陪葬品吸引了,根本就没留意这种事。
这女人….观察力太强了。
这种石头,和龙门云岗附近石窟里的石头类似,硬度不太高,但有很好的膨胀性,换句话说就是稳定性。在热胀冷缩下不会裂缝。
我心惊的是热胀冷缩这个原理,难道三千年前的西周工匠就了解了?
西耳室摸出来的那件青铜豆,铭文上写着“芥候带子”四个字。
老大说这是他托关系找考古研究院的人翻译出来的,应该不会有错。
南方没有这种石头,石头又不会长脚自己跑几千里地跑过来,唯一的解释就是人为的运输。
几千公里路程,如此庞大的青石灌顶工程,横跨长江南北,这得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得耗损多少车马?
史书说芥候是西周中早期南方的一个小诸侯,甚至连封地子嗣都没有记录。
可要是如此。
一个小诸侯,会有如此巨大的财力物力?
眼前庞大的青石灌顶就是证据。
我暗自猜想,这芥候的真实身份可能搞错了。
换句话说。
就是史书上记载有误。
第19章 甲虫
盗墓不是小孩子过家家,这里面也是要讲论证科学的,更不像电视里演的诈尸遍地有,粽子满地蹦,尸蟞到处爬。
几千年时间,大部分骨头都得烂成渣渣。
顺着灌顶下去墓道,玉姐来回晃着头灯,她在观察一些我们可能忽略掉的细节。
要不说盗墓界的人都说姚师爷牛,单看姚玉门这女人就不简单,走到墓道尽头,看了一会儿那堵石墙,她又发现了个问题。
“你们看,看这里,”她蹲在石墙的西北角扭头招呼我们过去。
“玉门,这是字迹?”之前话不多的姚文策此时说道。
我好奇的蹲下去看。
只见玉姐手指的地方,有一部分石皮脱落,坑下的积水退去以后,墙角上有些泥干掉了,我隐隐约约的看着像字迹。
她从包里拿出来一瓶水往墙上倒了一点。
石墙吸水迅速,用手来回抹了抹后,一片刀刻的字迹慢慢显现了出来。
“这….这是古金文…九叠篆!”孙老大看清了字迹,顿时惊呼出声。
玉姐眉头紧锁:“好奇的墓,据我所知这种文字在商代晚期就已经停用了吧,怎么会到了西周还有人用?”
我们又泼水。
随后我们就发现,整堵石墙,错落有致,竟然全都刻满了古金文九叠篆!
众人都吓了一跳,孙老大当即就提出来一个猜想,他说这有没有可能是墓主人的墓志铭?
“没错,有没有可能是墓志铭?”老三也附和道。
玉姐震惊过后摇头道:“不太可能,西周还没开始流行墓志铭,你们有没有想过,这堵墙…..有可能是一道门?”
“门?啥意思?”我听不懂了。
玉姐从包里掏出来强光手电,她摸着石头墙,一寸一寸的往过摸。
我们其他几人见状也帮忙摸。
找了好久,这堵石墙上下左右,来来回回的摸了好几遍,除了那些看不懂的九叠篆,什么都没有发现….
孙老大冷声说:“老三,包里有雷管吗?”
“大哥,带了四根。”
“打眼安上,给我炸开。”孙老大眼中闪过一丝寒光。
“你们疯了!”玉姐起身制止道:“开灌顶用炸药也就算了,这可是在墓道里!你想把我们全都活埋了吗!”
“那你说怎么办?”孙老三还算冷静。
“在去附近找找看,要真是一堵石门,西周工匠们封门的时候应该有放自来石,这周围肯定有工匠们留的暗格,要不然,他们自己得把自己关在里面。”
“玉…..玉姐。”我举起手想要说话。
几人都扭头过来看我。
深吸一口气,我指着西边说:“玉姐,西耳室墙角有个大陶缸,大缸底下有个黑窟窿,好像还很深。”
“走,过去看看,”她点点头直接往西耳室那边走。
到了西耳室看到大缸,孙老大走过去推开了缸上盖着的青石板。
见到缸底的黑窟窿,他回头问我:“云峰,你怎么知道的?”
看着黑窟窿,我心有余悸的说:“大哥你不知道,我从下面掏出来一根死人骨头,那天还有臭味,今天不知道咋回事,没有了。”
“还有啊大哥,这下面有咬人的尸角仙,可千万不能伸手进去摸啊!”
孙老三疑惑道:“啥玩意?尸角仙?那啥东西,咬你手的不是蛇吗?”
“不不,不是,”我头摇的像拨浪鼓。
“反正肯定不是蛇,我能感觉到。”
“小云峰,你说的…..是不是头上长着一根白触角的甲虫?有点类似大号的独角仙?”玉姐冷着脸我。
我那晚就没见到这东西,不过刘婆跟我说过,她说尸角仙长着白触角,这不是和她说的对上了吗。
我想了想说,可能是吧。
见我点头,玉姐和姚文策脸色唰的一下就白了,变的很明显。
“怎么了姚姑娘?”孙老三问她。
深吸一口气,她看着我道:“你说那东西叫尸角仙也行,我听我叔叔说过,那东西寿命只有两三个月,而且只能靠吃腐肉存活,是一种很罕见的穴居性毒虫。”
“这只能说明一点,”她一脸寒霜的指着陶缸道:“这下面,百分之九十,有死人,而且死亡时间绝对不超过三个月。”
“让开,”姚文策从包里掏出来一根套管铁棍,这棍子不长上面有眼,我也不知道是干啥用的。
只见他拿着棍子末端,朝着缸底下就捅。
隔了三分多钟,就跟钓鱼一样,他小心的往回收棍子。
棍子头,竟然带上来两只扁平的大甲虫!
几人都吓了一跳,因为这甲虫样子长的怪,谁都没见过,不知道这是个啥玩意。
这两只扁平甲虫腿很多,跟蜈蚣有的一拼,除了口器外,甲虫头上还有一根一公分左右长的白色触角,和老人的白胡子差不多,整个样子看的就是又丑又怪。
“注意安全,别被咬了,这东西有毒,”玉姐提醒道。
平头男姚文材一甩棍子,抬脚就踩了上去。
这两只甲虫一下被踩爆了,还爆浆出来一些黄绿色的汁水,腥臭难闻。
孙老三咽了口唾沫说:“接下来呢,我们是不是要从这钻下去?”
缸的直径很大,我目测了一下,只要不是那种大胖子,正常体型的男人女人应该都能钻下去,我还心想着是不是二哥他自己钻下去了?
“项云峰,谢谢你,你真好。”她使劲的搂着我。
我清楚感觉到了女孩的体温,柔软,曲线。
我脸腾的一下就红了,红的很厉害。
李静她头埋在我怀里,用很小的声音说:“我….我说话算话,我是你的了。”
现在听可能感觉有些狗血,但当时这都是真事,毕竟那时候双方岁数都小。
这事要搁在现在,那就见怪不怪了。
不信你拿个全新的新款苹果手机,去高中试试看,人小姑娘都开放着呢,抱一下就脸红的,那都是我这种怂包蛋。
那天晚上,嗯……后来呢,我就鬼使神差,迷迷糊糊的跟李静去了小旅店。
中间的糗事我就不多讲了,反正后来我跑了。
如今回想,后悔啊,感觉错过了一段美好时光。
….
顺德午夜十二点十四,整个城市一片黑暗,只不过在飞蛾山的半山腰上,冒着两个红点。
孙老大弹了弹烟灰,沉声道:“别说了,事情就这么定了,大家检查一下对讲机电量,我跟你们一块下去找人,老二是我弟弟,我坐不住。”
“看火放风的事,就拜托把头你来安排了。”
王把头没说话,他点点头同意了。
就这样,我,老大老三,姚家兄妹,一行五人下了坑,坑上面的安全,只能全交给了王把头。
顺着盗洞滑下去,坑里很黑,我把头灯亮度调高了一点。
下到大墓灌顶这的时候,女人姚玉门停了下来,他蹲下来摸了摸石头灌顶,轻咦出声。
“姚姐,怎么了?”我嘴甜的叫了一声。
这女人听后给了我个白眼。
“喂,你小子叫玉姐吧,什么姚姐,也太难听了。”
我忙改口:“哦,玉姐,这石头灌顶有什么问题?”
她开门见山的说:“这西周墓有点怪,这种青页岩在南方地区可是很少的,几乎没有,八九不离十是从洛阳山陕一带过来的。”
我仔细想了想,越想越心惊,还真是这样的,先前我们注意力都被陪葬品吸引了,根本就没留意这种事。
这女人….观察力太强了。
这种石头,和龙门云岗附近石窟里的石头类似,硬度不太高,但有很好的膨胀性,换句话说就是稳定性。在热胀冷缩下不会裂缝。
我心惊的是热胀冷缩这个原理,难道三千年前的西周工匠就了解了?
西耳室摸出来的那件青铜豆,铭文上写着“芥候带子”四个字。
老大说这是他托关系找考古研究院的人翻译出来的,应该不会有错。
南方没有这种石头,石头又不会长脚自己跑几千里地跑过来,唯一的解释就是人为的运输。
几千公里路程,如此庞大的青石灌顶工程,横跨长江南北,这得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得耗损多少车马?
史书说芥候是西周中早期南方的一个小诸侯,甚至连封地子嗣都没有记录。
可要是如此。
一个小诸侯,会有如此巨大的财力物力?
眼前庞大的青石灌顶就是证据。
我暗自猜想,这芥候的真实身份可能搞错了。
换句话说。
就是史书上记载有误。
第19章 甲虫
盗墓不是小孩子过家家,这里面也是要讲论证科学的,更不像电视里演的诈尸遍地有,粽子满地蹦,尸蟞到处爬。
几千年时间,大部分骨头都得烂成渣渣。
顺着灌顶下去墓道,玉姐来回晃着头灯,她在观察一些我们可能忽略掉的细节。
要不说盗墓界的人都说姚师爷牛,单看姚玉门这女人就不简单,走到墓道尽头,看了一会儿那堵石墙,她又发现了个问题。
“你们看,看这里,”她蹲在石墙的西北角扭头招呼我们过去。
“玉门,这是字迹?”之前话不多的姚文策此时说道。
我好奇的蹲下去看。
只见玉姐手指的地方,有一部分石皮脱落,坑下的积水退去以后,墙角上有些泥干掉了,我隐隐约约的看着像字迹。
她从包里拿出来一瓶水往墙上倒了一点。
石墙吸水迅速,用手来回抹了抹后,一片刀刻的字迹慢慢显现了出来。
“这….这是古金文…九叠篆!”孙老大看清了字迹,顿时惊呼出声。
玉姐眉头紧锁:“好奇的墓,据我所知这种文字在商代晚期就已经停用了吧,怎么会到了西周还有人用?”
我们又泼水。
随后我们就发现,整堵石墙,错落有致,竟然全都刻满了古金文九叠篆!
众人都吓了一跳,孙老大当即就提出来一个猜想,他说这有没有可能是墓主人的墓志铭?
“没错,有没有可能是墓志铭?”老三也附和道。
玉姐震惊过后摇头道:“不太可能,西周还没开始流行墓志铭,你们有没有想过,这堵墙…..有可能是一道门?”
“门?啥意思?”我听不懂了。
玉姐从包里掏出来强光手电,她摸着石头墙,一寸一寸的往过摸。
我们其他几人见状也帮忙摸。
找了好久,这堵石墙上下左右,来来回回的摸了好几遍,除了那些看不懂的九叠篆,什么都没有发现….
孙老大冷声说:“老三,包里有雷管吗?”
“大哥,带了四根。”
“打眼安上,给我炸开。”孙老大眼中闪过一丝寒光。
“你们疯了!”玉姐起身制止道:“开灌顶用炸药也就算了,这可是在墓道里!你想把我们全都活埋了吗!”
“那你说怎么办?”孙老三还算冷静。
“在去附近找找看,要真是一堵石门,西周工匠们封门的时候应该有放自来石,这周围肯定有工匠们留的暗格,要不然,他们自己得把自己关在里面。”
“玉…..玉姐。”我举起手想要说话。
几人都扭头过来看我。
深吸一口气,我指着西边说:“玉姐,西耳室墙角有个大陶缸,大缸底下有个黑窟窿,好像还很深。”
“走,过去看看,”她点点头直接往西耳室那边走。
到了西耳室看到大缸,孙老大走过去推开了缸上盖着的青石板。
见到缸底的黑窟窿,他回头问我:“云峰,你怎么知道的?”
看着黑窟窿,我心有余悸的说:“大哥你不知道,我从下面掏出来一根死人骨头,那天还有臭味,今天不知道咋回事,没有了。”
“还有啊大哥,这下面有咬人的尸角仙,可千万不能伸手进去摸啊!”
孙老三疑惑道:“啥玩意?尸角仙?那啥东西,咬你手的不是蛇吗?”
“不不,不是,”我头摇的像拨浪鼓。
“反正肯定不是蛇,我能感觉到。”
“小云峰,你说的…..是不是头上长着一根白触角的甲虫?有点类似大号的独角仙?”玉姐冷着脸我。
我那晚就没见到这东西,不过刘婆跟我说过,她说尸角仙长着白触角,这不是和她说的对上了吗。
我想了想说,可能是吧。
见我点头,玉姐和姚文策脸色唰的一下就白了,变的很明显。
“怎么了姚姑娘?”孙老三问她。
深吸一口气,她看着我道:“你说那东西叫尸角仙也行,我听我叔叔说过,那东西寿命只有两三个月,而且只能靠吃腐肉存活,是一种很罕见的穴居性毒虫。”
“这只能说明一点,”她一脸寒霜的指着陶缸道:“这下面,百分之九十,有死人,而且死亡时间绝对不超过三个月。”
“让开,”姚文策从包里掏出来一根套管铁棍,这棍子不长上面有眼,我也不知道是干啥用的。
只见他拿着棍子末端,朝着缸底下就捅。
隔了三分多钟,就跟钓鱼一样,他小心的往回收棍子。
棍子头,竟然带上来两只扁平的大甲虫!
几人都吓了一跳,因为这甲虫样子长的怪,谁都没见过,不知道这是个啥玩意。
这两只扁平甲虫腿很多,跟蜈蚣有的一拼,除了口器外,甲虫头上还有一根一公分左右长的白色触角,和老人的白胡子差不多,整个样子看的就是又丑又怪。
“注意安全,别被咬了,这东西有毒,”玉姐提醒道。
平头男姚文材一甩棍子,抬脚就踩了上去。
这两只甲虫一下被踩爆了,还爆浆出来一些黄绿色的汁水,腥臭难闻。
孙老三咽了口唾沫说:“接下来呢,我们是不是要从这钻下去?”
缸的直径很大,我目测了一下,只要不是那种大胖子,正常体型的男人女人应该都能钻下去,我还心想着是不是二哥他自己钻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