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王夫人更是如遭五雷轰顶,她本以为是天大的喜事,结果竟是天大的打击!她当即便两眼一翻,昏了过去。
  夏守忠可不管贾家如何反应,说完后,便毫不留恋地抬腿就走,带着他的内监队伍,迅速消失在荣国府门外。
  唯独将那顶小轿留在荣国府门口。
  元春独自坐在轿内,五脏俱焚一般难过。
  十年辛苦,一朝碾碎。
  元春只觉得心痛尤甚,原本不想出来,但母女连心,听闻外头乱哄哄说王夫人晕了过去,她再也忍不住,奔下轿子,来到王夫人身边,眼泪成串的落下来。
  荣国府上下一时间更乱了。
  还是王熙凤反应快,赶紧指挥着婆子们将太太送回屋内,同时还得关心贾母,怕贾母也气出个好歹来。
  好不容易,府内的混乱稍稍平息下来。贾母强撑着精神,脸色煞白地坐在荣庆堂,叫来了元春、王夫人和王熙凤。
  元春忍了很久,这会儿一见到贾母和王夫人,积压在心头的委屈和悲愤再也忍不住,“哇”地一声哭出声来:“祖母,母亲!我的命真苦啊!”
  王夫人也回过神来,搂着女儿痛哭流涕。贾母看着元春这般模样,心疼不已,但更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好了,快别哭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好端端的,怎的就被送回来了?”贾母急切地问道。
  “都是她!都是林妹妹!”元春哭着哭着,声音里带上了一丝怨恨,“皇后娘娘如今对她青睐有加,都说只怕皇后娘娘打算让表妹做太子妃呢!姑父不是在江南查抄了甄家?皇上对姑父满意得很,如今姑父在圣上面前立了大功,皇后娘娘自然更加看重表妹了!女儿……女儿就成了碍眼的了!”
  贾母听着元春这番哭诉,心中也掀起了波澜。
  她想起皇后娘娘总是派人来接黛玉入宫,又是吩咐让荣国府给黛玉单独的院子,又是派教养嬷嬷和宫女伺候,后来更是直接让黛玉做了公主的伴读。
  若真是为了太子妃之位,那这一切就都说得通了。
  “这倒是有可能……”贾母喃喃自语,眉头紧锁,若有所思,“皇后娘娘要是选了玉儿做太子妃,那你作为玉儿的表姐,又曾是女史,自然不好再进入后宫为妃……”
  王夫人闻言,脸上顿时爬满了恨意。她想起当年自己处处比不过贾敏,如今,贾敏那个短命鬼的女儿,竟然又来害自己的女儿!她死死地攥着帕子,指甲几乎要抠进肉里。但当着贾母的面,这些咒骂黛玉的话,她却是不敢说出口的。
  贾母的思虑却远比王夫人要“美”得多。元春做不了皇帝的妃子,固然可惜,但若林黛玉能当上太子妃,那对荣国府而言,岂不是更大的好事?
  想到这里,贾母的脸色缓和了不少。
  她拍了拍元春的手,安慰道:“我的儿,别难过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既然宫中无缘,你也不必强求。你放心,你这儿,祖母一定想法子给你说一门好亲事,保准比寻常人家的媳妇风光!”
  她心里盘算着,元春毕竟在宫里待过,即便被送回,这名声也还在,凭着贾府的势力,给她找个高门大户做正妻,倒也不是难事。
  待到从贾母房里出来,王夫人回到自己的屋子,再无顾忌。她拉着元春的手,便忍不住咒骂起黛玉来。
  “那个小蹄子!我就知道她不是个省油的灯!惯会装模作样,装可怜!我们府上好心,给她吃穿用度,她倒好,转身就把我儿的前程给毁了!”王夫人越说越气,口不择言。
  元春也跟着哭泣,心里也充满了对黛玉的怨恨。
  而另一边,王熙凤的心思却与贾母和王夫人截然不同。她回了自己屋子,叫来贾琏,将贾母处元春那些话说了。
  “不管皇后娘娘是不是真的要让林姑娘做太子妃,反正咱们得对林姑娘好点儿!”王熙凤觉得,“若林姑娘真能飞上枝头,咱们贾府与她这层亲戚关系,日后说不定能有些大益处呢!”
  没过多久,又一个重磅消息传来,更加坚定了王熙凤的想法。
  林如海因彻查甄家大案有功,政绩卓著,升任户部左侍郎,不日即将进京任职。
  户部掌管天下钱粮,权柄甚重。
  王熙凤当即就和贾琏商议起来:“咱们得抢在别人前头,赶紧帮林姑父在京城找个好宅子!”
  “这,得花不少钱呢。”贾琏略有二分犹豫。
  “钱赚来就是花的,只是要花在刀刃上。如今姑父升了官,你不是买了个官一直没有实缺,要是咱们替姑父将这些事儿办妥,结个善缘,将来说不定就是你我的好处了。”王熙凤打定了主意,和贾琏商议一番。
  只不过嘛,林如海倒是承了他们的情——因为林如海觉得,贾琏夫妇各有长处,也有能握在手里的缺点,可为他用。
  林如海回京,最高兴的,当然就是黛玉了。
  第0章 番外皇后重生——林如海教女
  林如海升任户部左侍郎的消息传开,最高兴的莫过于黛玉了。
  虽然自打进了宫给公主伴读,她只需六日回荣国府歇息两日,且荣国府上下对她也一改往日嘴脸,丫头婆子们见了她简直是巴结奉承,可黛玉心里仍旧不喜欢那寄人篱下的滋味。
  如今父亲回京,她便能直接回家,那才真是打心眼里的舒心。
  是夜,父女二人对坐,清茶袅袅。
  黛玉虽为父亲回京而高兴,却对父亲为何会承贾琏夫妇的情,甚至有意重用他们,感到有些不解。
  她沉吟片刻,终于开口问道:“父亲,女儿有一事不明,还望父亲指点。”
  林如海放下手中茶盏,温和地看着女儿:“玉儿有何困惑,尽管说来。”
  “父亲,您为何要承琏二哥和二嫂子的情?”黛玉轻声问,随即又道,“女儿总觉得,这与父亲平日里教导的君子之道,似有不符。”
  林如海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他知道女儿心思通透,能察觉到这一点,已是不易。
  他微微一笑,趁机教导黛玉用人之道。
  “玉儿,我且问你,你觉得你的表兄贾琏和表嫂王熙凤,为人如何?”林如海温和提问。
  黛玉想了想,答道:“琏二哥一直替府里打理大小事务,自然有他的能力,可我听府上丫头婆子们说起来,他最是花心,不顾家,在外头也常有不清不楚的。女儿与他见面甚少,印象不深,但听闻他并非品行端正之人。”
  林如海点了点头,示意她继续。
  “至于二嫂子……”黛玉停顿了一下,脑海中浮现出王熙凤那张精明泼辣的脸,“二嫂子管家能干,府里上下都服她,倒是有几分雷厉风行之气。只是她行事太过张扬,又好弄权势,女儿总觉得她有些……有些过于势利了。”
  林如海听完,抚掌而笑:“玉儿所言极是,观人论事,已颇有见地。”
  他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目光深邃地看着黛玉,“你瞧出了他们的缺点,这很好。但为父今日要教你的,是如何用人。”
  他放下了茶盏,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世间之人,岂有完人?每个人都有其长处,也都有其短处。为官也好,理家也罢,若只求完美无缺之人,那便无人可用了。关键在于,我们要懂得如何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就拿你琏二哥来说,他虽有花心好色之弊,但他长于应酬交际,擅长处理繁杂的庶务,更兼他出身荣国府,在京城有根基。这些都是他的长处。为父回京,需要有人替我打理一些不便出面的事务,又需要一个对京城人脉熟络之人。他的那些缺点,只要在可控范围内,且不影响大局,便可容忍。”
  林如海说着,又看向黛玉:“再看你二嫂子王熙凤。你说她张扬势利,这话没错。然而,她管家理事的能力,却是贾府中数一数二的。她行事果断,精明强干,能将一个诺大的荣国府管理得井井有条,这本身就是一种本事。"
  "为父初回京城,许多事物尚未熟悉,若要寻个能在京城替我张罗打点宅子的,王熙凤无疑是最好的人选。她的那些缺点,只要为父能拿捏住她的要害,便能为我所用。”
  他看向黛玉,目光带着期许:“玉儿,你要记住,用人如用器,各有所长,各有所用。刀剑锋利,却不能用来缝衣;针线细巧,却无法上阵杀敌。我们看人,不能只盯着他们的瑕疵,更要看到他们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当然,前提是,他们的缺点不能伤及根本,且你必须有足够的手段和智慧,去驾驭他们,不让他们反噬其主。”
  黛玉听着父亲这番深入浅出的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而且,为父不打算续弦,那么,荣国府就一直是你外祖家。虽说祸不及出嫁女,但有些事儿,终归有些牵扯。”林如海继续告诉女儿。
  “所以,接下来为父会有几个动作,你先看着,细细想一想。”
  黛玉很快就知道父亲的手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