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俞明德无心用饭,他来之前已经吃过,索性专心与陈括苍交谈起来,说的正是有关解试的事。历年的策论、帖经墨义,学塾的先生都让他们试着做过,帖经墨义说到底还是死记硬背,只比勤奋,但策论就不同了,既看胸中丘壑,又比文采思绪,不知不觉就歪到今年策论会考什么。
  “去年是刑赏忠厚之至论,不知今年是什么,战事既起,兴许与边境相关?”俞明德蹙着眉思索道。
  陈括苍却摇头,并不赞同,“前年亦有战事,考的却是水患。”
  二人意见不能统一,遂把目光移向魏观,他是在座中唯一有举人功名的。
  “魏兄,你怎么看?”俞明德问的诚恳认真,“你当初也是在汴京解试,不知是何见解,可否指点一二?”
  魏观定定看了他一眼,微笑颔首,“指点谈不上,但我有一惑,试题千千万,纵使猜度对了,当真一定能中举吗?汴京解试已是诸路府中取举子最多的,年年仍有许多真才实学者落榜。
  “与其猜测策论考什么,倒不如弄清主考官员喜好什么。是剑走偏锋,还是稳中求索,虽说到底凭的还是真才实学,可合主考官的偏好,亦是紧要。”
  魏观说的已经很委婉,倘若不合主考官的心意,纵使再有才华,若非名动汴京,区区贫家子,落榜又如何?
  这话可谓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陈括苍上辈子参加的是高考,阅卷组的规则相对公平,极端有争议的,还能有专家组审议,一位主考官定生死的事,的确未曾料到。
  至于俞明德,他伯父说到底只是小吏,家里虽殷实,却远没有什么官场上的交情,如何会知道这些。
  在二人惊疑,一人苦苦吃饭时,魏观微微笑,不紧不慢继续道:“其实也不必担忧,汴京解试主考官来回便是那几人,譬如徐学士……”
  魏观将几个做过主考官,以及可能做的官员喜好一一说了。
  他虽早几年中举,但官场无非就这么大,几乎没什么变化,哪怕有几个后起之秀,也爬不了那么快,更没有足够的资历。
  当初,以魏相公的官阶,魏观可以走国子监试,中举人数极多,但魏相公并不让,明明苦读多年,就当正正经经解试。而以魏相公的地位,知晓那些主考官的偏好,甚至是想知晓些题目,都不是难事。
  魏观未曾舞弊,可的确要比贫寒学子有优势。
  未曾想,今日倒是能指点他人。
  他看着已寻出纸笔,在桌面上潦草记下他所言的每一字的陈括苍和俞明德,心下并无波澜。
  陈括苍学问不错,功底扎实,若能知晓考官喜好,必定中举。
  至于俞明德,他稍差些,也算有天资,今日知晓这些,认真钻研,应也能中举。
  魏观自是察觉到俞明德的心思,但那又如何,即便是中举,乃至中进士,魏观也并不惧。只有自知不如的卑怯无用者,才会惧怕。
  他不怕,甚至不介意多教导对方。
  魏观望着二人,面上始终维持微笑,温和平静。
  第76章
  虽说他们不足为虑,但在人前,二人依然没有单独相处的时机。
  眼看热热闹闹了半日,彼此就在跟前,却连说话都没能说上一句,甚至偶尔的目光交汇,都得迅速移开,光是一触,就心跳如鼓,胆颤心惊。
  既紧张,又叫人忍不住期待下一次不经意。
  这般滋味,委实叫人上瘾。
  元娘强颜应付到了最后,掩饰自己的心不在焉,她只好眼睁睁看着众人散去,魏观客气的同阿奶告辞离去。人散了,耳边连喧嚣都一下消失,叫人心头顿生怅然若失的感觉。
  收拾残余的活轮不到元娘来做,王婆婆见她闲着,干脆喊她去新郑门买条鱼回来,得买新鲜的鱼,不要外地运来的“车鱼”,这些都是顺着黄河运来的,新鲜倒是新鲜,但汴京老一辈人,总觉得汴河产的鱼才是最好的。
  现在还是早春,鱼还是有些贵,一斤约莫得要一百多文,王婆婆数了半日,给了元娘两百八十文,多拿一些,也好过到时候付不出钱来。若是有剩的,全给元娘自己用,毕竟走到新郑门得将近半个时辰了。
  路是太远了,耐不过沉甸甸的铜钱来得诱人,元娘一下答应了。
  她只需要买两斤往下的鱼,剩下的几十文都是自己的。而且,阿奶要的是炖汤的鱼,若是鱼过大了,买半尾鱼也成。
  能有钱挣,元娘的心情顿时好起来,她出门时甚至不自觉哼起调子。不必怕被人听见,附近热闹得很,一条街打眼望去都是人,像虹桥那更夸张,左右两边都摆着摊子,行人密集到摩肩擦踵。因此,也比较吵闹,轻轻哼两声没人能听见,除非元娘忽然想不开,当街大喊。
  但这也没什么事,汴京人的包容度很高,最多诧异看两眼,接着就继续做买卖了。
  如果她舍得撒钱的话,倒是能引起骚乱。
  可也有人只要她出现在视线内,便会一眼察觉,始终关注。
  见她笑,见她开怀,自己亦会扬唇轻笑,受其影响。
  相较而言,元娘倒是要后知后觉些了,她一直到经过茶肆窗前,随意一瞥,才发现那熟悉的面孔。还是因着对方的容色过于出挑,与周遭显得格格不入,直接被独一份的映衬出来。
  元娘看向他的时候,他正举着茶盏轻抿,目光温和地望着她,似乎在静静等着她发现自己,眼里盛满笑意。
  他的情绪含蓄、内敛,如渐起的春日薄阳,时时刻刻照着万物,化去陈旧冻冰,带着微微温凉的暖,毫不灼人。
  元娘就不同了,她发现他,脸上当即扬起灿烂的笑容,毫不掩饰自己的雀跃,热情洋溢,脚下的步子又轻盈又灵活,是小娘子的生机四溢,像逢春便骤然疯长的野草。
  她与魏观,对待人是截然不同的姿态。
  却很合宜。
  元娘到窗前停下,双手背后,先是好奇看了眼四周,又专注看着魏观,声音里毫不掩饰骤然遇见的喜意,“你没走?”
  她身形灵活,纵然是正常走来,也像是蹦跶来的,娇俏鲜妍。
  沉稳恬静如魏观,见此都不免受影响,放下茶肆,坐姿松散随意了些,毫不介意地仰头望向元娘,露出他洁白的脖子,凸显喉结,随着他的说话声而滚动,无端诱人。
  “嗯。”他笑着仰视她,应时喉间震动,纵然一仰一俯,却不见卑色,反而举手投足颇显慵懒。
  “等你。”他注视着元娘,眼里倒映着她泛起胭脂薄红的白皙面容,微笑着道。
  这般直白嘛?
  元娘纵使再想掩饰,也不由得流露两分诧异,简直要倒吸一口凉气。
  他这是什么意思?
  元娘心绪都要乱了,魏观不知何时从袖口取出一本书,递与元娘,“先前允诺过,要将字帖赠予你,在食肆里一直寻不到机会,便只好在此等候。不成想,真的遇见,想来……是上天注定的缘分,盼望你习字有成。”
  最后半句话,他说的很轻,目光始终望着元娘,噙着浅笑。
  话是半点错处挑不出来,但总觉得他说的上天注定的缘分,似乎不仅仅是习字。
  元娘自来看过许多杂剧话本,更与徐承儿在说书人的熏陶下有过诸多探讨,虽未玩弄过男子真心,但也算深谙其中道理。
  瞬间,好胜心便占了上风。
  可不能被男子的温言细语哄得不知北,尤其是细听没什么,却总觉得留有遐想的。
  她才该是占有主动的人才对。
  元娘状若未闻,她只管双手接过字帖,似乎一心都沉浸在字帖上,欣喜不已。她本就生得貌美,言笑晏晏时,眉眼俱笑,如三月春光,更叫人挪不开眼。
  这样的美貌,就是进宫做美人娘子都是使得的。
  还好当朝官家仁厚,不像前唐,还有花鸟使网罗民间妙龄貌美的女子,否则,王婆婆只怕得将她藏起来。
  不过,官家也不是一味沉浸女色的人,他倒像是痴情种,为了一个二嫁的女子,与当朝诸臣闹得并不愉快。二嫁倒并非大事,难的为她甚至是歌女出身,免不得遭诸人口诛笔伐。
  纵然再貌美的女子呈与御前,也难以匹敌。
  自然,王婆婆也绝不会叫元娘到那见不得人的去处。即便当朝的妃嫔娘子们,已算难得的宽松和乐了,元宵时甚至能随官家在宣德楼观看杂戏,见人头攒动的百姓,还可以唤内侍去买民间的新鲜玩意。
  可说到底,都是苦楚,也就是提携家族一个好处了。但以王婆婆看来,若家里的威风荣耀要靠女子的裙带维系,不如不要,到底不牢靠,还得搭上女儿家的一生。
  就是嫁高门呢,还可以出来自由走动,何必拘在四四方方的宫门里头。
  至于元娘,她见识不够,压根没想过这种事。
  她将字帖端详了片刻,很快抬头,脸上的笑依旧,明明是无辜干净的纯澈笑容,但却有着她自己都察觉不出来的狡黠,“这字帖上的字真好看,不知道我该怎么谢你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