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当眼下要紧的事还是得去找个摊子用饭,几人都是饿着肚子出来的,看了一场《刘知远诸宫调》,早过了平日用晚食的点。
王婆婆打开钱袋开始数有几枚铜钱。
元娘直接道,“不用数,一共三十五枚,我就存了这些。
“唉,汴京居,大不易,想我辛苦攒钱,却连一百文都凑不够,否则……”
王婆婆敲了敲她的脑袋,“否则你今日就发达了不是?”
元娘捂着脑袋讪讪笑了。
她的小心思竟然被阿奶发现了。
不过,既然有了钱,虽说不多,好赖可以去摊子上看看有没有什么便宜的吃食。
在一家人左右逛着,顺带看食牌的时候,陈括苍也动作不显的把自己的钱袋子悄悄塞给王婆婆,他不提双倍的钱,甚至没要求这钱得还回来。王婆婆对此很欣慰。
可里头钱也不多,都是王婆婆每日固定给的五文,恰好够买两个胡饼,或是一碗便宜的熟水。这是怕陈括苍饿了,或是和同窗结伴出去,只能空手而归会难堪。
哪成想他竟然大多攒了起来。
这里头足有六十七文。
和元娘的钱放一块,便是一百零二文,虽说是五个人,但就算一人一碗瓠羹,都能剩一半的钱点旁的热食。
正经的分茶店是不能去的,怕不够,但路边的摊子却是可以。
王婆婆开始回忆,而后道:“再往前走走,到汴河边上,我记得是有数家带着棚的摊子,吃食啊,便宜又香,吃完了呢,还能买盏灯放进河里许愿。”
是的,州西瓦子极大,足有一里多长,南起汴河岸边,北到梁门大街,足足百亩有余。
所以细究起来,她们依然是在瓦子里用饭,不违初衷。
王婆婆领路,顺利走到汴河边,竟然真的看到了一排棚子,提瓶人弯腰四处给人倒茶汤。那些坐在棚子里喝滚烫茶汤的,许多都是卸了差事或正要接班巡逻值夜的公人与小吏。
秋日渐渐转凉,喝一碗滚烫的茶汤,能从心窝开始暖和,一整夜都有热气劲。
现下人还算少的,待到冬日雪夜,几个棚子满满当当坐的全是人,也是提茶瓶人最有赚头的时候。
末了,王婆婆还补上一句,“提茶瓶人走街窜巷,消息最是灵通,有事时花钱找他们打听,可方便着呢。”
和元娘几个比起来,王婆婆人老成精不说,对汴京也极为熟悉,回来了这,就如鱼入水,想被坑骗都难,谁能比她更老道清楚呢?
进了棚子里,王婆婆直接将一切包揽,和摊主人夫妻道:“五碗盐豉汤,五个糍糕,五个酸豏,一盘煎肝脏。”
“承惠八十文。”摊子男主人在忙活着包酸豏放入蒸笼,算账和收碗筷则是面善的摊子女主人来,她边数铜钱,边笑着说,“虽说汴京到处都是盐豉汤,可我们家做的呀,那可是顶顶好吃的,与别家不同!”
王婆婆客套的应道:“天冷了,还是得喝盐豉汤,外地可喝不着,我在外多年,午夜梦回都是盐豉汤的味道。”
看她们说的煞有其事,元娘也对未曾喝过的盐豉汤起了好奇心。
汴京美食无数,阿奶从前玉盘珍羞吃了不知多少,那盐豉汤有何出奇之处,能叫人如此惦念,乃至成为梦中的故乡之味?
直到摆到面前,元娘也没看出什么稀奇。
四寸宽的粗瓷大碗,盛了满满的汤,汤面澄黄油亮,香脆的麻花段插在碗沿,隐约可见剁碎的杂肉和豆豉混着浮起。
光看卖相,只能说有食欲,而且香味浓,惊为天人是不至于的。
直到元娘喝了几勺,才似乎隐隐顿悟。
入口的第一反应,是烫,滚烫,还不及吹气给舌头扇凉风,紧接着引来的就是极致的咸香。
所谓盐豉汤,自然是加了豆豉的,但却没有寻常豆豉的古怪豆腥味,恐怕这就是摊主人说她家盐豉汤在满街盐豉汤中堪称一绝的缘故。
元娘仔细翻找,外加品尝,她能吃出里面有茴香的后味,还有姜丝的辛辣,应当还有茄,有一味特别清新解腻,但是她怎么都猜不出来,也找不出痕迹。
她偷偷探头和犀郎说了,犀郎品了半日,最后肯定道:“是橘丝。”
元娘和犀郎的交头接耳引起了王婆婆的注意,她笑吟吟道:“好吃吧?她家用的是酒豆豉,而非水豆豉,故而吃着更香。”
元娘恍然大悟,她自然是吃过豆豉的,但哪有这碗来得好喝,原来是做法不同。
王婆婆在一旁催促,“快些喝,凉了就不是那个味了。”
元娘只好埋头苦喝,越喝越上头,明明没有放鱼、羊,为何喝起来这么鲜咸,有时舀到杂肉,口感更丰富,很有嚼头,还有插在碗沿的麻花段,仍旧是酥脆费牙的,表面沾着汤的咸,内里咬开,从咸里渐渐嚼出一股甜味,相得益彰,毫不突兀。
喝了三分之一的功夫,其余的菜也陆陆续续端上来了。
糍糕是用糯米粉与红豆混合蒸的,蒸熟后用丝线绞成半指厚的薄片,整块糍糕晶莹剔透,咬一口软糯发弹,热乎的时候吃,糍糕能扯开好长一段才断开。
不用咬,哪怕是含在嘴里抿着,都泛着甜,散着糯米粉的清香。
当你忍不住嚼的时候,已经融入糍糕的红豆就开始发挥作用,咬破红豆皮的那一刻,沙沙的红豆内瓤破皮而出中和口感,不至于全是软糯的腻,最后是红豆香混着糯米香,余味甜而不腻。
这时候,喝两口咸味的盐豉汤,再拿起刚出蒸笼,直冒热气的燋酸豏,咬上一口。
所谓酸豏,外皮是正常的包子皮,雪白暄软,尤其以刚出锅的那一刻最为好吃,没有半点面皮的厚重,看着鼓,一咬就松,烫得嘴皮直哈气,却舍不得吐。
里头是酸菜馅,腌得脆爽可口,酸菜蒸开的汁水和暄乎的白面皮融在一块,最外层的皮透出酸菜汁的黄褐色,又酸又甜,勾得人忍不住大口咬大口咽。
手还发烫,不得不把酸豏两手抛来抛去,眨眼的功夫,就全到肚子里了,回味无穷。
待到把一片糍糕和一个酸豏吃完,肚子约莫填了七八分饱,也就能慢悠悠品尝最后一道煎肝脏了。
就是很简单的煎肝脏。
是鸡鸭的肝脏,放到加了姜的滚水里烫了一遍,再切片用猪油煎到外层金黄皮脆,然后均匀地撒上几颗盐,任其被烫化。
吃的时候,偶尔会吃到一两颗盐粒,恰好和肝佐味,最难得的是,吃起来没有炒肝会有的颗粒感,内里绵密细腻,如同磨成霜雪般细腻的冰。
已经到了最后一盘,身上又因为喝了盐豉汤而热腾腾,几人吃的自然慢了起来,偶尔还会闲聊几句。
她们也就多了余力去扫视周围的情形。
许多都是如她们这样来瓦子玩的,玩累了来填肚子,有滚烫热乎的盐豉汤,也不怕汴河边的冷风,一家人都其乐融融。
但更多的是值班巡逻的公人,他们连说笑声都比旁人要大。
其中,也有出门匆忙,忘了带东西,家里人赶忙来送的。
“大伯父,伯娘说您落了这个。”一道似乎有些熟悉的清冷少年音响起。
与他对话的是一个国字脸的中年男人,看着便很正气,心中藏着坏的人,看到他恐怕会心里发虚。
中年男人收了东西,拍了拍少年的肩,“辛苦你跑这一趟了。”
“尊长有所嘱,即当行之,此乃是侄子分内之事,不敢说辛苦。”清冷少年答道。
这一番对话,引得元娘侧目,她总觉得那文绉绉的口吻有些熟悉。
旁边的公人们都哈哈笑着夸,“你这侄子,行事稳妥,听闻在学塾里很受先生喜爱,来日定然有出息,你不如把这个侄子过继到膝下。”
哦,过继?
听着似乎另有隐情,出于人的天性,不管是元娘也好,万贯也罢,乃至是王婆婆,都悄然竖起了耳朵。
哪知那个中年男人情绪稳定,并不被影响,只平和的说他这侄儿是弟弟弟媳的心头肉,不敢剜。
没得听了,多少叫人沮丧。
那个清冷少年作揖告别后,转身欲走,恰好和元娘一家人正面相视。
原来面上淡淡,看着寡言清冷的少年,眼睛竟是一亮。他径直走到陈括苍面前,拱手一礼,陈括苍也站了起来,还礼。
他们俩太过正式,莫名有种在学宫里研学论道的氛围。
元娘忽而有了种不好的预感。
果然……
下一刻,只听原本寡言清冷的少年言语激动,甚至带了几分热切,“上回,老师提问诸位弟子,括苍贤弟你答说,按户轮流服差役,未必合宜,理应由官府雇人……”
陈括苍面上流露出的是与平时所见更为冷静的神情,甚至隐隐透出睿智。
……
两人说的有来有往,旁人大多听个热闹,王婆婆倒是神色渐渐认真,若有所思地看了眼陈括苍。
王婆婆打开钱袋开始数有几枚铜钱。
元娘直接道,“不用数,一共三十五枚,我就存了这些。
“唉,汴京居,大不易,想我辛苦攒钱,却连一百文都凑不够,否则……”
王婆婆敲了敲她的脑袋,“否则你今日就发达了不是?”
元娘捂着脑袋讪讪笑了。
她的小心思竟然被阿奶发现了。
不过,既然有了钱,虽说不多,好赖可以去摊子上看看有没有什么便宜的吃食。
在一家人左右逛着,顺带看食牌的时候,陈括苍也动作不显的把自己的钱袋子悄悄塞给王婆婆,他不提双倍的钱,甚至没要求这钱得还回来。王婆婆对此很欣慰。
可里头钱也不多,都是王婆婆每日固定给的五文,恰好够买两个胡饼,或是一碗便宜的熟水。这是怕陈括苍饿了,或是和同窗结伴出去,只能空手而归会难堪。
哪成想他竟然大多攒了起来。
这里头足有六十七文。
和元娘的钱放一块,便是一百零二文,虽说是五个人,但就算一人一碗瓠羹,都能剩一半的钱点旁的热食。
正经的分茶店是不能去的,怕不够,但路边的摊子却是可以。
王婆婆开始回忆,而后道:“再往前走走,到汴河边上,我记得是有数家带着棚的摊子,吃食啊,便宜又香,吃完了呢,还能买盏灯放进河里许愿。”
是的,州西瓦子极大,足有一里多长,南起汴河岸边,北到梁门大街,足足百亩有余。
所以细究起来,她们依然是在瓦子里用饭,不违初衷。
王婆婆领路,顺利走到汴河边,竟然真的看到了一排棚子,提瓶人弯腰四处给人倒茶汤。那些坐在棚子里喝滚烫茶汤的,许多都是卸了差事或正要接班巡逻值夜的公人与小吏。
秋日渐渐转凉,喝一碗滚烫的茶汤,能从心窝开始暖和,一整夜都有热气劲。
现下人还算少的,待到冬日雪夜,几个棚子满满当当坐的全是人,也是提茶瓶人最有赚头的时候。
末了,王婆婆还补上一句,“提茶瓶人走街窜巷,消息最是灵通,有事时花钱找他们打听,可方便着呢。”
和元娘几个比起来,王婆婆人老成精不说,对汴京也极为熟悉,回来了这,就如鱼入水,想被坑骗都难,谁能比她更老道清楚呢?
进了棚子里,王婆婆直接将一切包揽,和摊主人夫妻道:“五碗盐豉汤,五个糍糕,五个酸豏,一盘煎肝脏。”
“承惠八十文。”摊子男主人在忙活着包酸豏放入蒸笼,算账和收碗筷则是面善的摊子女主人来,她边数铜钱,边笑着说,“虽说汴京到处都是盐豉汤,可我们家做的呀,那可是顶顶好吃的,与别家不同!”
王婆婆客套的应道:“天冷了,还是得喝盐豉汤,外地可喝不着,我在外多年,午夜梦回都是盐豉汤的味道。”
看她们说的煞有其事,元娘也对未曾喝过的盐豉汤起了好奇心。
汴京美食无数,阿奶从前玉盘珍羞吃了不知多少,那盐豉汤有何出奇之处,能叫人如此惦念,乃至成为梦中的故乡之味?
直到摆到面前,元娘也没看出什么稀奇。
四寸宽的粗瓷大碗,盛了满满的汤,汤面澄黄油亮,香脆的麻花段插在碗沿,隐约可见剁碎的杂肉和豆豉混着浮起。
光看卖相,只能说有食欲,而且香味浓,惊为天人是不至于的。
直到元娘喝了几勺,才似乎隐隐顿悟。
入口的第一反应,是烫,滚烫,还不及吹气给舌头扇凉风,紧接着引来的就是极致的咸香。
所谓盐豉汤,自然是加了豆豉的,但却没有寻常豆豉的古怪豆腥味,恐怕这就是摊主人说她家盐豉汤在满街盐豉汤中堪称一绝的缘故。
元娘仔细翻找,外加品尝,她能吃出里面有茴香的后味,还有姜丝的辛辣,应当还有茄,有一味特别清新解腻,但是她怎么都猜不出来,也找不出痕迹。
她偷偷探头和犀郎说了,犀郎品了半日,最后肯定道:“是橘丝。”
元娘和犀郎的交头接耳引起了王婆婆的注意,她笑吟吟道:“好吃吧?她家用的是酒豆豉,而非水豆豉,故而吃着更香。”
元娘恍然大悟,她自然是吃过豆豉的,但哪有这碗来得好喝,原来是做法不同。
王婆婆在一旁催促,“快些喝,凉了就不是那个味了。”
元娘只好埋头苦喝,越喝越上头,明明没有放鱼、羊,为何喝起来这么鲜咸,有时舀到杂肉,口感更丰富,很有嚼头,还有插在碗沿的麻花段,仍旧是酥脆费牙的,表面沾着汤的咸,内里咬开,从咸里渐渐嚼出一股甜味,相得益彰,毫不突兀。
喝了三分之一的功夫,其余的菜也陆陆续续端上来了。
糍糕是用糯米粉与红豆混合蒸的,蒸熟后用丝线绞成半指厚的薄片,整块糍糕晶莹剔透,咬一口软糯发弹,热乎的时候吃,糍糕能扯开好长一段才断开。
不用咬,哪怕是含在嘴里抿着,都泛着甜,散着糯米粉的清香。
当你忍不住嚼的时候,已经融入糍糕的红豆就开始发挥作用,咬破红豆皮的那一刻,沙沙的红豆内瓤破皮而出中和口感,不至于全是软糯的腻,最后是红豆香混着糯米香,余味甜而不腻。
这时候,喝两口咸味的盐豉汤,再拿起刚出蒸笼,直冒热气的燋酸豏,咬上一口。
所谓酸豏,外皮是正常的包子皮,雪白暄软,尤其以刚出锅的那一刻最为好吃,没有半点面皮的厚重,看着鼓,一咬就松,烫得嘴皮直哈气,却舍不得吐。
里头是酸菜馅,腌得脆爽可口,酸菜蒸开的汁水和暄乎的白面皮融在一块,最外层的皮透出酸菜汁的黄褐色,又酸又甜,勾得人忍不住大口咬大口咽。
手还发烫,不得不把酸豏两手抛来抛去,眨眼的功夫,就全到肚子里了,回味无穷。
待到把一片糍糕和一个酸豏吃完,肚子约莫填了七八分饱,也就能慢悠悠品尝最后一道煎肝脏了。
就是很简单的煎肝脏。
是鸡鸭的肝脏,放到加了姜的滚水里烫了一遍,再切片用猪油煎到外层金黄皮脆,然后均匀地撒上几颗盐,任其被烫化。
吃的时候,偶尔会吃到一两颗盐粒,恰好和肝佐味,最难得的是,吃起来没有炒肝会有的颗粒感,内里绵密细腻,如同磨成霜雪般细腻的冰。
已经到了最后一盘,身上又因为喝了盐豉汤而热腾腾,几人吃的自然慢了起来,偶尔还会闲聊几句。
她们也就多了余力去扫视周围的情形。
许多都是如她们这样来瓦子玩的,玩累了来填肚子,有滚烫热乎的盐豉汤,也不怕汴河边的冷风,一家人都其乐融融。
但更多的是值班巡逻的公人,他们连说笑声都比旁人要大。
其中,也有出门匆忙,忘了带东西,家里人赶忙来送的。
“大伯父,伯娘说您落了这个。”一道似乎有些熟悉的清冷少年音响起。
与他对话的是一个国字脸的中年男人,看着便很正气,心中藏着坏的人,看到他恐怕会心里发虚。
中年男人收了东西,拍了拍少年的肩,“辛苦你跑这一趟了。”
“尊长有所嘱,即当行之,此乃是侄子分内之事,不敢说辛苦。”清冷少年答道。
这一番对话,引得元娘侧目,她总觉得那文绉绉的口吻有些熟悉。
旁边的公人们都哈哈笑着夸,“你这侄子,行事稳妥,听闻在学塾里很受先生喜爱,来日定然有出息,你不如把这个侄子过继到膝下。”
哦,过继?
听着似乎另有隐情,出于人的天性,不管是元娘也好,万贯也罢,乃至是王婆婆,都悄然竖起了耳朵。
哪知那个中年男人情绪稳定,并不被影响,只平和的说他这侄儿是弟弟弟媳的心头肉,不敢剜。
没得听了,多少叫人沮丧。
那个清冷少年作揖告别后,转身欲走,恰好和元娘一家人正面相视。
原来面上淡淡,看着寡言清冷的少年,眼睛竟是一亮。他径直走到陈括苍面前,拱手一礼,陈括苍也站了起来,还礼。
他们俩太过正式,莫名有种在学宫里研学论道的氛围。
元娘忽而有了种不好的预感。
果然……
下一刻,只听原本寡言清冷的少年言语激动,甚至带了几分热切,“上回,老师提问诸位弟子,括苍贤弟你答说,按户轮流服差役,未必合宜,理应由官府雇人……”
陈括苍面上流露出的是与平时所见更为冷静的神情,甚至隐隐透出睿智。
……
两人说的有来有往,旁人大多听个热闹,王婆婆倒是神色渐渐认真,若有所思地看了眼陈括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