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现在确认死者身份是个重大突破。一个“死”过一次的人,又被谋杀,这案子愈发扑朔迷离。莫振邦看时间不早,只让住在附近的下属回警局梳理线索,实在抽不开身的,可以明天早上再来。要是让a组的人知道,肯定又要眼红——加班居然还能自愿选择。
“萍姨,我回一趟警署,你先带放放上楼。”
要说住得近,没人比祝晴家离警署更近了。她停好车,把放放交给萍姨,转身就要回警署加班。
路灯下,盛放小朋友站在原地,小嘴瘪成一道向下的弧线,委屈巴巴的。
昨晚已经和晴仔分别一整夜,他满心期待着今晚的“重逢”,谁知道又要落空。
祝晴转身时,看见的就是这样一幕——
她的小舅舅孤零零立在路灯下,小小的影子被拉长,依依不舍地望着她,实在让人心疼。
“晴仔好久没有给我讲故事了。”盛放小朋友失落地说。
“昨天你大姐没给你讲吗?”
“我给她讲还差不多。”放放嘀咕着。
说话间,祝晴已经走回他面前。
往常,放放总会努力仰起小脸看她,仰到脖子发酸也不肯低头。可今天,他垂着小脑袋,连肩膀都垮下来,蔫蔫儿的。
他以为又要和晴仔说再见了。
可忽然之间,一双温暖的手将他整个搂进怀里。
祝晴蹲下身,把他抱得紧紧的,还揉了揉他的小脑袋:“好乖。”
就像维港夜空中突然绽放的烟花,放放皱成一团的小脸瞬间亮了起来。
他是最好哄的小朋友,晴仔的一个拥抱,就能让他忘记所有委屈。
崽崽不再沮丧,也不闹,小脚丫踢着轻快的、蹦蹦跳跳的步伐,催着萍姨回家。
“晴仔要去加班。”放放举起小拳头,眼睛亮晶晶的,“抓坏蛋!”
……
夜晚的重案组会议室里,只有零星几个人。
梁奇凯、曾咏珊和豪仔是提前到的,桌上摆满一堆旧杂志,白板上的消息也不再少得可怜。
整整一排杂志,同一个日期,同样的头版。“殉情”两个血红大字贯穿着版面,导演周永胜的侧脸与女主演顾旎曼的泪眼被粗暴地拼贴在一起。尤其是那个“情”字,紧挨着女方湿漉漉的眼睛,眸光纯粹哀伤。
“当年所有杂志都在抢这个头条。”
“一九八五年,香江知名导演周永胜和女演员顾旎曼在私人游艇上殉情。”曾咏珊念着文章内容,“服毒、留下遗书,连遗书的内容都拍到了。”
那些年的狗仔,比现在更狠。棺材照、遗书内容和灵堂全景一个不落。
也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弄来的遗书原件照片,极其清晰。
两封遗书上,周永胜与顾旎曼的亲笔字重叠着——
我们要永远在一起。
“清纯女星顾旎曼,十八岁。”梁奇凯在白板上标上数字,“导演周永胜,当年三十四岁。算来十年后的现在,死者该是四十四岁了。”
“那是电影杀青后的第三天。”他继续道,“整个剧组都说,导演和女主演入戏太深,沉溺在电影情境里,才会选择一起赴死。”
祝晴从杂志里抬起头:“那是部怎样的电影?”
“《月蚀》,看这行小字就是主题——‘无法被照亮的部分’。”曾咏珊将电影海报放在桌上,“悲情的文艺片,讲述禁忌之恋,电影上映后轰动全港,斩获国内外多项大奖。都说导演把最美的镜头给了她,这不仅仅是电影,更是艺术。”
海报上是顾旎曼的剪影。
少女莹白的背,身姿曼妙得令人心颤,却不会让人产生任何邪念。
这一次,曾咏珊并没有被媒体渲染的“真爱”所打动。
相反,她眉心轻蹙,为逝去的生命而惋惜遗憾。
“去世时刚过十八岁生日……也就是说,和周永胜在一起的时候,她甚至还没有成年。”
“她能懂什么?一个天赋绝佳的女演员,所谓为艺术献身,最终献出鲜活宝贵的生命。”
“那些所谓的国际奖项……不知道是源于电影本身,还是导演与女星殉情的噱头。”
周永胜与顾旎曼的殉情案作为非自然死亡案件,当年警方保留了完整卷宗。只是如今,案卷存放在档案管理中心,向总区申请调阅令的程序极其繁琐,一晚上时间肯定是搞不定的。
此刻,他们便先通过记忆以及杂志上的报道,试图拼凑当年真相。
杂志内页刊登着当年的搜救新闻。
“两人服毒后留下遗书,跳海自杀。”
“只找到女演员的尸体,还有导演的手表和遗书。当时海上搜救能力有限,即便没有找到周永胜的尸体,也倾向于认定死亡。”
“在大海搜寻失踪人员本来就是极其困难的事,大家都以为,周永胜的遗体是被海浪冲走了。”
“毕竟个人物品和遗书都指向殉情,再加上剧组人员证实两人‘情绪异常低落’,法庭后来直接宣告死亡。”
“你们看看,当年这些报道,写得可真够浪漫的。”
“让爱情定格在最纯粹唯美的瞬间。”
“纯粹到……殉情的女演员死了,而他还活着?”
“如果真的这么爱,就算那次侥幸没死成,也该以别*的方式了结,而不是躲起来,直到十年后被人谋杀。”
莫振邦拿起死者的照片。
十年前是长发,现在已经剪短,脸上也多了岁月的痕迹。
“只是通过照片,不能完全确认是同一个人,要严谨的话还得做更多验证。”
“就是他……上次林汀潮的案子,我一整天泡在鉴证科,你看周永胜十年前和十年后的对比照片,耳朵的轮廓是一模一样的。”
“话又说回来,就算相爱,也不至于要殉情吧?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发生什么?”莫振邦嗤笑一声,将一个牛皮纸袋扔在桌上。
里面是婚姻登记原件和医院出生记录。
“这位周大导演,可是有老婆孩子的人。”莫振邦说。
办公室里顿时一片哗然。
“所以是婚外情?”
“还说得像真爱……不知道当年周永胜对他太太,是不是也这么‘浪漫’。”
曾咏珊倒吸一口凉气,凑到祝晴耳边:“我就说吧……哪里不对劲,原来问题出在这儿呢。”
“我可真是眼力见长!”
……
第二天一早,放放是被满屋飘香的鸡丝粥气味给香醒的。
一猜就知道,萍姨又花了好多心思给他们准备早餐。
“起床上学了。”祝晴坐在他床边。
刚睡醒的小孩,在被窝里打滚赖床,头顶软软的头发翘得像天线。
祝晴托住他的小脸一顿捏捏,唤醒他们舅甥俩的清晨。
放放钻出软软的被窝,眨了眨眼睛,确定这是在哪儿。
其实对于他来说,住在家里和疗养院没有太大区别,反正只要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唯一的好处大概是,去幼稚园要近一些,可以多睡二十分钟。
和从前不一样,如今叫盛放起床并不费劲。
小朋友自己就能收拾利索,十分钟不到,穿戴得齐齐整整,脸蛋挂着水珠,嘴角还沾着没擦干净的牙膏沫。
祝晴帮放放擦了擦嘴角,牵着他坐到餐桌边。
萍姨的早餐照例准备得丰盛精心。
舅甥俩面前摆着一样的早点,并排惬意地坐着,就连抬手拿起勺子的动作都像是复制出来一样,默契十足。
“好久没有和晴仔一起吃早饭。”
祝晴舀起一勺熬得粘稠的鸡丝粥,轻轻吹开热气。
确实,很久没有像这样,舅甥俩安静地吃早餐。
萍姨笑道:“前两天呢?”
那时萍姨住在疗养院陪着盛佩蓉,他们舅甥俩一起回来。
放放小朋友鼓着腮帮子告状,晴仔补觉不起来,被他硬生生拽起来,迷迷糊糊往他手里塞了个面包,就把他打发上了校车。
“晴仔肯定一转头又倒回去睡回笼觉。”他伸出肉乎乎的手指摇晃,一脸严肃,“她没有吃早餐哦!”
“萍姨。”放放扯了扯萍姨的衣角,“你要说说她的。”
萍姨笑出了声。
要是在从前,她肯定会说,自己哪里能管这么多。可是现在不一样了——那些小心翼翼的界限,刻意保持的分寸感,在这对真心接纳她的舅甥面前,都已经不算数了。
“我跟她妈妈说去。”萍姨擦着手走过来。
祝晴差点被一口粥呛到,忍不住地笑。
真新鲜,从小没人能找家长告她的状,如今长大了,反倒能体验。
萍姨将两杯深褐色的饮品放在他们面前。
“马蹄竹蔗水加龟苓膏粉。”她说,“刚学会的,赶紧尝尝。”
外甥女和小舅舅同时露出嫌弃表情。
盛放小朋友指向窗外:“你们快看,有小鸟!”
“萍姨,我回一趟警署,你先带放放上楼。”
要说住得近,没人比祝晴家离警署更近了。她停好车,把放放交给萍姨,转身就要回警署加班。
路灯下,盛放小朋友站在原地,小嘴瘪成一道向下的弧线,委屈巴巴的。
昨晚已经和晴仔分别一整夜,他满心期待着今晚的“重逢”,谁知道又要落空。
祝晴转身时,看见的就是这样一幕——
她的小舅舅孤零零立在路灯下,小小的影子被拉长,依依不舍地望着她,实在让人心疼。
“晴仔好久没有给我讲故事了。”盛放小朋友失落地说。
“昨天你大姐没给你讲吗?”
“我给她讲还差不多。”放放嘀咕着。
说话间,祝晴已经走回他面前。
往常,放放总会努力仰起小脸看她,仰到脖子发酸也不肯低头。可今天,他垂着小脑袋,连肩膀都垮下来,蔫蔫儿的。
他以为又要和晴仔说再见了。
可忽然之间,一双温暖的手将他整个搂进怀里。
祝晴蹲下身,把他抱得紧紧的,还揉了揉他的小脑袋:“好乖。”
就像维港夜空中突然绽放的烟花,放放皱成一团的小脸瞬间亮了起来。
他是最好哄的小朋友,晴仔的一个拥抱,就能让他忘记所有委屈。
崽崽不再沮丧,也不闹,小脚丫踢着轻快的、蹦蹦跳跳的步伐,催着萍姨回家。
“晴仔要去加班。”放放举起小拳头,眼睛亮晶晶的,“抓坏蛋!”
……
夜晚的重案组会议室里,只有零星几个人。
梁奇凯、曾咏珊和豪仔是提前到的,桌上摆满一堆旧杂志,白板上的消息也不再少得可怜。
整整一排杂志,同一个日期,同样的头版。“殉情”两个血红大字贯穿着版面,导演周永胜的侧脸与女主演顾旎曼的泪眼被粗暴地拼贴在一起。尤其是那个“情”字,紧挨着女方湿漉漉的眼睛,眸光纯粹哀伤。
“当年所有杂志都在抢这个头条。”
“一九八五年,香江知名导演周永胜和女演员顾旎曼在私人游艇上殉情。”曾咏珊念着文章内容,“服毒、留下遗书,连遗书的内容都拍到了。”
那些年的狗仔,比现在更狠。棺材照、遗书内容和灵堂全景一个不落。
也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弄来的遗书原件照片,极其清晰。
两封遗书上,周永胜与顾旎曼的亲笔字重叠着——
我们要永远在一起。
“清纯女星顾旎曼,十八岁。”梁奇凯在白板上标上数字,“导演周永胜,当年三十四岁。算来十年后的现在,死者该是四十四岁了。”
“那是电影杀青后的第三天。”他继续道,“整个剧组都说,导演和女主演入戏太深,沉溺在电影情境里,才会选择一起赴死。”
祝晴从杂志里抬起头:“那是部怎样的电影?”
“《月蚀》,看这行小字就是主题——‘无法被照亮的部分’。”曾咏珊将电影海报放在桌上,“悲情的文艺片,讲述禁忌之恋,电影上映后轰动全港,斩获国内外多项大奖。都说导演把最美的镜头给了她,这不仅仅是电影,更是艺术。”
海报上是顾旎曼的剪影。
少女莹白的背,身姿曼妙得令人心颤,却不会让人产生任何邪念。
这一次,曾咏珊并没有被媒体渲染的“真爱”所打动。
相反,她眉心轻蹙,为逝去的生命而惋惜遗憾。
“去世时刚过十八岁生日……也就是说,和周永胜在一起的时候,她甚至还没有成年。”
“她能懂什么?一个天赋绝佳的女演员,所谓为艺术献身,最终献出鲜活宝贵的生命。”
“那些所谓的国际奖项……不知道是源于电影本身,还是导演与女星殉情的噱头。”
周永胜与顾旎曼的殉情案作为非自然死亡案件,当年警方保留了完整卷宗。只是如今,案卷存放在档案管理中心,向总区申请调阅令的程序极其繁琐,一晚上时间肯定是搞不定的。
此刻,他们便先通过记忆以及杂志上的报道,试图拼凑当年真相。
杂志内页刊登着当年的搜救新闻。
“两人服毒后留下遗书,跳海自杀。”
“只找到女演员的尸体,还有导演的手表和遗书。当时海上搜救能力有限,即便没有找到周永胜的尸体,也倾向于认定死亡。”
“在大海搜寻失踪人员本来就是极其困难的事,大家都以为,周永胜的遗体是被海浪冲走了。”
“毕竟个人物品和遗书都指向殉情,再加上剧组人员证实两人‘情绪异常低落’,法庭后来直接宣告死亡。”
“你们看看,当年这些报道,写得可真够浪漫的。”
“让爱情定格在最纯粹唯美的瞬间。”
“纯粹到……殉情的女演员死了,而他还活着?”
“如果真的这么爱,就算那次侥幸没死成,也该以别*的方式了结,而不是躲起来,直到十年后被人谋杀。”
莫振邦拿起死者的照片。
十年前是长发,现在已经剪短,脸上也多了岁月的痕迹。
“只是通过照片,不能完全确认是同一个人,要严谨的话还得做更多验证。”
“就是他……上次林汀潮的案子,我一整天泡在鉴证科,你看周永胜十年前和十年后的对比照片,耳朵的轮廓是一模一样的。”
“话又说回来,就算相爱,也不至于要殉情吧?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发生什么?”莫振邦嗤笑一声,将一个牛皮纸袋扔在桌上。
里面是婚姻登记原件和医院出生记录。
“这位周大导演,可是有老婆孩子的人。”莫振邦说。
办公室里顿时一片哗然。
“所以是婚外情?”
“还说得像真爱……不知道当年周永胜对他太太,是不是也这么‘浪漫’。”
曾咏珊倒吸一口凉气,凑到祝晴耳边:“我就说吧……哪里不对劲,原来问题出在这儿呢。”
“我可真是眼力见长!”
……
第二天一早,放放是被满屋飘香的鸡丝粥气味给香醒的。
一猜就知道,萍姨又花了好多心思给他们准备早餐。
“起床上学了。”祝晴坐在他床边。
刚睡醒的小孩,在被窝里打滚赖床,头顶软软的头发翘得像天线。
祝晴托住他的小脸一顿捏捏,唤醒他们舅甥俩的清晨。
放放钻出软软的被窝,眨了眨眼睛,确定这是在哪儿。
其实对于他来说,住在家里和疗养院没有太大区别,反正只要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唯一的好处大概是,去幼稚园要近一些,可以多睡二十分钟。
和从前不一样,如今叫盛放起床并不费劲。
小朋友自己就能收拾利索,十分钟不到,穿戴得齐齐整整,脸蛋挂着水珠,嘴角还沾着没擦干净的牙膏沫。
祝晴帮放放擦了擦嘴角,牵着他坐到餐桌边。
萍姨的早餐照例准备得丰盛精心。
舅甥俩面前摆着一样的早点,并排惬意地坐着,就连抬手拿起勺子的动作都像是复制出来一样,默契十足。
“好久没有和晴仔一起吃早饭。”
祝晴舀起一勺熬得粘稠的鸡丝粥,轻轻吹开热气。
确实,很久没有像这样,舅甥俩安静地吃早餐。
萍姨笑道:“前两天呢?”
那时萍姨住在疗养院陪着盛佩蓉,他们舅甥俩一起回来。
放放小朋友鼓着腮帮子告状,晴仔补觉不起来,被他硬生生拽起来,迷迷糊糊往他手里塞了个面包,就把他打发上了校车。
“晴仔肯定一转头又倒回去睡回笼觉。”他伸出肉乎乎的手指摇晃,一脸严肃,“她没有吃早餐哦!”
“萍姨。”放放扯了扯萍姨的衣角,“你要说说她的。”
萍姨笑出了声。
要是在从前,她肯定会说,自己哪里能管这么多。可是现在不一样了——那些小心翼翼的界限,刻意保持的分寸感,在这对真心接纳她的舅甥面前,都已经不算数了。
“我跟她妈妈说去。”萍姨擦着手走过来。
祝晴差点被一口粥呛到,忍不住地笑。
真新鲜,从小没人能找家长告她的状,如今长大了,反倒能体验。
萍姨将两杯深褐色的饮品放在他们面前。
“马蹄竹蔗水加龟苓膏粉。”她说,“刚学会的,赶紧尝尝。”
外甥女和小舅舅同时露出嫌弃表情。
盛放小朋友指向窗外:“你们快看,有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