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李珂闻言,急忙回答道:嫂嫂请放心,莲花替他挡下了致命的暗器,澄儿并未受伤。
元殊:那莲花怎么样了?
李珂道:朕已经派了宫里最好的太医去为她诊治,一定能治好她的。
元殊挣扎着起身,李珂忙扶着:嫂嫂身子弱,就躺着吧。
元殊不允,坚持起身,下床跪在李珂面前,李珂双手相扶,元殊也不起来:哀家就这一个儿子了,他还是个残废,请叔叔一定要替哀家保全他,不让他再受到伤害。
澄儿是朕侄子,又是嫂嫂亲生的,朕怎能不爱,凶手已被朕伏法,嫂嫂休要担心。
元殊道:那座肃王府已经漏得跟个筛子一样了,哀家想求陛下放澄儿带着莲花出去远游。
李珂心中暗自思量,若是李澄远游四方,他着实不便时刻监视其一举一动,于是他便对元敏语重心长地说道:澄儿身子骨弱,在京中有朕和嫂嫂时刻疼爱他、照拂他,若是贸然出去远游,说句不中听的话,一旦有个什么好歹,连找个太医都不方便,又怎能让人安心呢?
元殊听后,情绪显得有些激动,她赌气地反驳道:他在京中被皇帝和哀家如此疼爱呵护,不也还是日日遭到刺客的威胁吗?与其如此提心吊胆,还不如索性让他出去,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
李珂闻言,连忙摆手劝阻道:不可!嫂嫂此言差矣,澄儿他
元殊却打断了他的话,继续说道:即便不远游四方,哪怕只是放他夫妻二人出去散散心也是好的啊。哀家在芙蓉山有座庄子,风景秀丽,环境清幽,就让他们到那里去住些时日吧。离皇城也近,叔叔只需多派些人手跟着,想来也是万无一失的。
李珂面露难色,犹豫着唤了一声:嫂嫂
元殊却态度坚决地说道:哀家就这么一个儿子,还是个残废之人,哀家不求他有朝一日能够康复如初,但求他活着的每一天都能开心快活,无忧无虑。难道这小小的愿望,陛下都不能满足,还不如赐哀家一死。与其整日让哀家为澄儿的生死提心吊胆,比如让哀家一死,岂不痛快!
李珂道:嫂嫂不要这么激动,咱们从长计议。
元殊跪在紫檀拔步床前,那床的四角巍然屹立着鎏金龙凤柱,气势恢宏,彰显着床主人非凡的尊贵与华美。床顶之上,精美的帐幔采用三十六匹云锦精心织就,色彩斑斓,绚丽夺目。
云锦之上,金线细腻地绣满了《河图洛书》的卦象,每一笔都蕴含着古老的智慧与神秘的力量,让人不禁为之赞叹。而被褥更是奢华至极,以珍贵的天山雪蚕丝为里,触感丝滑细腻,仿佛能抚平世间一切烦恼。
南海鲛绡作为被面,轻盈透亮,如同晨雾般朦胧,又似月光般皎洁,为这奢华的床铺增添了几分柔美与梦幻。
元殊心想,再好的东西怎么可能抚平世间一切烦恼呢。
她的富贵和荣华都在李珂的一念之间,她和李澄的生死亦在李珂的一念之间。
只要叔叔同意让澄儿去芙蓉山的庄子静养,我一切都依你。
李珂欣喜若狂,扶起元殊,道:哪怕做朕的皇后也依我?
元殊道:只要澄儿在芙蓉山上过上闲散王爷的生活,一切都依陛下。
......
这一天,天光尚未破晓,黎明时分,莲花已推着李澄,照例在芙蓉山中漫步。这山仿佛也懂得人情世故,随着他们的脚步,悄然苏醒。主峰如同一枝将绽未绽的樱花花蕾,被青灰色的薄雾紧紧包裹,矗立在云端之上,巍峨壮观。山脊线柔婉起伏,倒像是被晨风轻轻揉皱的绢帛,令人心驰神往。
当日头缓缓爬上东坡,云絮忽然间散作千丝万缕,露出满山苍翠的景象。松柏的虬枝间杂着枫香的新叶,嫩生生地泛着油光,恍若是谁把上好的翡翠碾碎了,毫不吝啬地洒在山岩之上,让这山更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最妙的是山腰那片樱花林,正值春末夏初的时节,晨露微凉,千万朵樱花擎着粉白、淡红的花盏,层层叠叠地压弯了枝头。每当微风拂过,便簌簌摇落一阵花雨,如同梦幻般的场景,让人沉醉其中。花瓣坠入山涧,竟把溪水都染得胭脂色,潺潺的水声裹着花香,悠悠地飘散开来,惊起苇丛中三两只翠鸟,它们翅尖掠过水面,搅碎了一溪的云影,更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
转过几道弯,忽见断崖前垂下一条素练般的瀑布,水雾在阳光的照耀下析出七彩虹霓,美不胜收。崖畔的老松横斜探身,针叶上凝着水珠,将坠未坠之时,倒映出半轮虹影,恍若仙人遗落的玉簪,神秘而美丽。瀑下深潭幽碧如眸,游鱼倏忽往来,搅动潭底青荇,荡起一圈圈涟漪,让人不禁想起潭影空人心的绝妙诗句。
李澄和莲花忽然跳下潭中,黎天明急呼几声:快来人啊,快来救救王爷和王妃。
半个月后,终于从潭底捞起两具遗骸,但尸身已经腐烂得面目全非。
与此同时,皇宫里敲起了丧钟。文宗孝贞皇后元氏薨逝。
李珂在元皇后薨逝后,沉浸在深深的哀恸之中,久久无法自拔。为了缅怀逝去的长嫂,他下达诏令曰:文宗孝贞皇后逝世应举行隆重的典礼,其规格应参照太宗思哀皇后的先例,着礼部进行详细讨论后上报。朕身为继承大统之重臣,理当从重服丧,以表哀悼之情。此外,文宗皇帝唯一的儿子肃王李澄,其应行的典礼也需比拟竟康太子的旧例,礼部应立即着手处理追封事宜。全国所有寺庙应敲丧钟三万下......
为了彰显对元皇后的爱戴与尊重,李珂特别命令朝中大臣,务必按照当年太宗宋皇后的丧礼规模,为元皇后操办治丧事宜。他自己更是决定从重服丧,亲自为元皇后戴孝。不仅如此,他还下令辍朝一月,不御正殿,以此表达他对元皇后的哀思与缅怀。
五月癸卯之日,经过朝中侍从、台谏官员们的集议,最终为孝贞皇后拟定了谥号襄定文懿孝贞皇后。并将文宗独子肃王李澄追封为康献太子。
在丧仪初期,内外官员纷纷贤集,以示对文宗皇后的哀悼与尊重。其中,亲王、郡王、以下的贵族、副都统以上的高官,以及外藩的王公台吉,每日需按时进行三次哭丧仪式,以此表达对文宗皇后的缅怀。此外的文武各官也需每日进行两次哭丧,共同缅怀文宗思贞皇后生前的功绩与品德。
官民需斋宿二十七天。在这漫长的日子里,人们需保持内心的清净与虔诚,不得进行婚嫁、娱乐等喜庆活动。家家户户需服丧守制,严格遵守丧期的各项规定与礼仪。
此外,在丧仪期间,公文的处理也显得尤为庄重与特殊。为了区别于日常的公文处理,李珂下诏曰:文移需用蓝印以示哀悼,题本则沿用朱印以彰显其重要性。而批旨则采用蓝批,既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又保持了公文的严肃性与权威性。这一系列特殊的公文处理方式,不仅彰显了朝廷对文宗皇后和其子的敬重与哀思,也进一步强调了丧仪期间的庄重与肃穆。
第23章 邓玥
◎专宠◎
起初,在经历了一场场阴谋与政变的洗礼后,李珂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然而,他的统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重重挑战。
如何处理那些曾与他并肩作战的功臣,如何平衡士族门阀之间的势力,以及如何进一步强化皇权,这些都是他必须面对的遗留问题。
作为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君主,李珂深知,只有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他的统治更加稳固。同时,他还肩负着使内忧外患的大夏王朝顺利度过瓶颈期的历史使命。这不仅需要他具备高超的政治智慧,更需要他展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
执政初期,李珂明白,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巩固皇权的同时,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他深知,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但他也坚信,只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开创出大夏王朝的新局面。
他采取了渐进式的治国路线,意在逐步树立自己垂拱而治的明君形象,同时他小心翼翼地避免直接触及那些功臣和士族门阀的既得利益,以确保统治的稳定。
李珂即位后,并未急于采取激进的改革措施,而是在稳定政权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各项政策。不久后,他便命令尚书令夏博涉等人考定大夏建国以来的功臣,并根据他们的功绩大小分为四等,分别进行赏赐。这一举措不仅稳住了士族门阀的势力,避免他们因担心地位受到威胁而采取过激行动,同时也强化了国家对士族门阀的管理和控制,为后续的治国理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翌年正月,宫中突然出现大风拔木的凶兆,这引起了李珂的高度重视。他急忙询问朝中大臣是否有禳除之术可以化解此灾,钦天监则上奏称:莫如修德。这句话给予了李珂内心深深的启发,他更加坚信这一阶段需要以德服人、以德治国。
元殊:那莲花怎么样了?
李珂道:朕已经派了宫里最好的太医去为她诊治,一定能治好她的。
元殊挣扎着起身,李珂忙扶着:嫂嫂身子弱,就躺着吧。
元殊不允,坚持起身,下床跪在李珂面前,李珂双手相扶,元殊也不起来:哀家就这一个儿子了,他还是个残废,请叔叔一定要替哀家保全他,不让他再受到伤害。
澄儿是朕侄子,又是嫂嫂亲生的,朕怎能不爱,凶手已被朕伏法,嫂嫂休要担心。
元殊道:那座肃王府已经漏得跟个筛子一样了,哀家想求陛下放澄儿带着莲花出去远游。
李珂心中暗自思量,若是李澄远游四方,他着实不便时刻监视其一举一动,于是他便对元敏语重心长地说道:澄儿身子骨弱,在京中有朕和嫂嫂时刻疼爱他、照拂他,若是贸然出去远游,说句不中听的话,一旦有个什么好歹,连找个太医都不方便,又怎能让人安心呢?
元殊听后,情绪显得有些激动,她赌气地反驳道:他在京中被皇帝和哀家如此疼爱呵护,不也还是日日遭到刺客的威胁吗?与其如此提心吊胆,还不如索性让他出去,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
李珂闻言,连忙摆手劝阻道:不可!嫂嫂此言差矣,澄儿他
元殊却打断了他的话,继续说道:即便不远游四方,哪怕只是放他夫妻二人出去散散心也是好的啊。哀家在芙蓉山有座庄子,风景秀丽,环境清幽,就让他们到那里去住些时日吧。离皇城也近,叔叔只需多派些人手跟着,想来也是万无一失的。
李珂面露难色,犹豫着唤了一声:嫂嫂
元殊却态度坚决地说道:哀家就这么一个儿子,还是个残废之人,哀家不求他有朝一日能够康复如初,但求他活着的每一天都能开心快活,无忧无虑。难道这小小的愿望,陛下都不能满足,还不如赐哀家一死。与其整日让哀家为澄儿的生死提心吊胆,比如让哀家一死,岂不痛快!
李珂道:嫂嫂不要这么激动,咱们从长计议。
元殊跪在紫檀拔步床前,那床的四角巍然屹立着鎏金龙凤柱,气势恢宏,彰显着床主人非凡的尊贵与华美。床顶之上,精美的帐幔采用三十六匹云锦精心织就,色彩斑斓,绚丽夺目。
云锦之上,金线细腻地绣满了《河图洛书》的卦象,每一笔都蕴含着古老的智慧与神秘的力量,让人不禁为之赞叹。而被褥更是奢华至极,以珍贵的天山雪蚕丝为里,触感丝滑细腻,仿佛能抚平世间一切烦恼。
南海鲛绡作为被面,轻盈透亮,如同晨雾般朦胧,又似月光般皎洁,为这奢华的床铺增添了几分柔美与梦幻。
元殊心想,再好的东西怎么可能抚平世间一切烦恼呢。
她的富贵和荣华都在李珂的一念之间,她和李澄的生死亦在李珂的一念之间。
只要叔叔同意让澄儿去芙蓉山的庄子静养,我一切都依你。
李珂欣喜若狂,扶起元殊,道:哪怕做朕的皇后也依我?
元殊道:只要澄儿在芙蓉山上过上闲散王爷的生活,一切都依陛下。
......
这一天,天光尚未破晓,黎明时分,莲花已推着李澄,照例在芙蓉山中漫步。这山仿佛也懂得人情世故,随着他们的脚步,悄然苏醒。主峰如同一枝将绽未绽的樱花花蕾,被青灰色的薄雾紧紧包裹,矗立在云端之上,巍峨壮观。山脊线柔婉起伏,倒像是被晨风轻轻揉皱的绢帛,令人心驰神往。
当日头缓缓爬上东坡,云絮忽然间散作千丝万缕,露出满山苍翠的景象。松柏的虬枝间杂着枫香的新叶,嫩生生地泛着油光,恍若是谁把上好的翡翠碾碎了,毫不吝啬地洒在山岩之上,让这山更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最妙的是山腰那片樱花林,正值春末夏初的时节,晨露微凉,千万朵樱花擎着粉白、淡红的花盏,层层叠叠地压弯了枝头。每当微风拂过,便簌簌摇落一阵花雨,如同梦幻般的场景,让人沉醉其中。花瓣坠入山涧,竟把溪水都染得胭脂色,潺潺的水声裹着花香,悠悠地飘散开来,惊起苇丛中三两只翠鸟,它们翅尖掠过水面,搅碎了一溪的云影,更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
转过几道弯,忽见断崖前垂下一条素练般的瀑布,水雾在阳光的照耀下析出七彩虹霓,美不胜收。崖畔的老松横斜探身,针叶上凝着水珠,将坠未坠之时,倒映出半轮虹影,恍若仙人遗落的玉簪,神秘而美丽。瀑下深潭幽碧如眸,游鱼倏忽往来,搅动潭底青荇,荡起一圈圈涟漪,让人不禁想起潭影空人心的绝妙诗句。
李澄和莲花忽然跳下潭中,黎天明急呼几声:快来人啊,快来救救王爷和王妃。
半个月后,终于从潭底捞起两具遗骸,但尸身已经腐烂得面目全非。
与此同时,皇宫里敲起了丧钟。文宗孝贞皇后元氏薨逝。
李珂在元皇后薨逝后,沉浸在深深的哀恸之中,久久无法自拔。为了缅怀逝去的长嫂,他下达诏令曰:文宗孝贞皇后逝世应举行隆重的典礼,其规格应参照太宗思哀皇后的先例,着礼部进行详细讨论后上报。朕身为继承大统之重臣,理当从重服丧,以表哀悼之情。此外,文宗皇帝唯一的儿子肃王李澄,其应行的典礼也需比拟竟康太子的旧例,礼部应立即着手处理追封事宜。全国所有寺庙应敲丧钟三万下......
为了彰显对元皇后的爱戴与尊重,李珂特别命令朝中大臣,务必按照当年太宗宋皇后的丧礼规模,为元皇后操办治丧事宜。他自己更是决定从重服丧,亲自为元皇后戴孝。不仅如此,他还下令辍朝一月,不御正殿,以此表达他对元皇后的哀思与缅怀。
五月癸卯之日,经过朝中侍从、台谏官员们的集议,最终为孝贞皇后拟定了谥号襄定文懿孝贞皇后。并将文宗独子肃王李澄追封为康献太子。
在丧仪初期,内外官员纷纷贤集,以示对文宗皇后的哀悼与尊重。其中,亲王、郡王、以下的贵族、副都统以上的高官,以及外藩的王公台吉,每日需按时进行三次哭丧仪式,以此表达对文宗皇后的缅怀。此外的文武各官也需每日进行两次哭丧,共同缅怀文宗思贞皇后生前的功绩与品德。
官民需斋宿二十七天。在这漫长的日子里,人们需保持内心的清净与虔诚,不得进行婚嫁、娱乐等喜庆活动。家家户户需服丧守制,严格遵守丧期的各项规定与礼仪。
此外,在丧仪期间,公文的处理也显得尤为庄重与特殊。为了区别于日常的公文处理,李珂下诏曰:文移需用蓝印以示哀悼,题本则沿用朱印以彰显其重要性。而批旨则采用蓝批,既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又保持了公文的严肃性与权威性。这一系列特殊的公文处理方式,不仅彰显了朝廷对文宗皇后和其子的敬重与哀思,也进一步强调了丧仪期间的庄重与肃穆。
第23章 邓玥
◎专宠◎
起初,在经历了一场场阴谋与政变的洗礼后,李珂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然而,他的统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重重挑战。
如何处理那些曾与他并肩作战的功臣,如何平衡士族门阀之间的势力,以及如何进一步强化皇权,这些都是他必须面对的遗留问题。
作为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君主,李珂深知,只有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他的统治更加稳固。同时,他还肩负着使内忧外患的大夏王朝顺利度过瓶颈期的历史使命。这不仅需要他具备高超的政治智慧,更需要他展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
执政初期,李珂明白,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巩固皇权的同时,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他深知,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但他也坚信,只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开创出大夏王朝的新局面。
他采取了渐进式的治国路线,意在逐步树立自己垂拱而治的明君形象,同时他小心翼翼地避免直接触及那些功臣和士族门阀的既得利益,以确保统治的稳定。
李珂即位后,并未急于采取激进的改革措施,而是在稳定政权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各项政策。不久后,他便命令尚书令夏博涉等人考定大夏建国以来的功臣,并根据他们的功绩大小分为四等,分别进行赏赐。这一举措不仅稳住了士族门阀的势力,避免他们因担心地位受到威胁而采取过激行动,同时也强化了国家对士族门阀的管理和控制,为后续的治国理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翌年正月,宫中突然出现大风拔木的凶兆,这引起了李珂的高度重视。他急忙询问朝中大臣是否有禳除之术可以化解此灾,钦天监则上奏称:莫如修德。这句话给予了李珂内心深深的启发,他更加坚信这一阶段需要以德服人、以德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