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佟胜丁的生意主要在北边,如今朝南,该怎么弄?
  见金老四要走,她急忙追过去,追到廊庑下。
  正难堪的不知道怎么打招呼,就见对方停下来了,还格外有礼,“有什么要问的,直说便是。”
  “南地我不熟!我……还是想在北边。”
  四爷只沉吟了一瞬便道:“你找林伯爷,她或许能给你答案。”
  沙俄统治时期,这个国家也是个战争贩子。想好好的贸易?非得掰一掰腕子的!这种事问我没用,找她去!
  第219章 万里扶摇(118)三更
  小皇帝咬了一口月饼,然后含在嘴里慢慢的咀嚼。
  冰皮,杏酱馅儿。
  他低头看了一眼,然后起身,打开了两个箱子。
  一个箱子是金肆晔进上来的,年年都有‘福’字。一个是林叔珩的,她这两年开始剪纸,也都剪了‘福’字来,是给他贴窗户的。
  太宗皇帝的手札上,有很多日常。
  赐福、剪纸、还有这杏酱馅儿的点心。
  太宗说祖娘娘喜欢杏儿,于是,后来境况好了之后,宫里便一年四季不缺杏酱。太宗皇帝酷爱红豆沙、绿豆沙为馅的月饼,却不甚喜欢杏酱馅儿的。但每逢年节,还是会陪着祖娘娘吃一个。
  是不是手里这个味道的,他并不知道。
  只是,有时候很多事情巧合了,总叫人有一种怪怪的感觉。
  中秋了,林叔珩像是往常一样,亲手做了月饼,各种馅儿的攒了一盒亲自给送来了。味道还是去年的味道,真的很好。
  他将箱子盖上,心里怀疑:是不是王府的笔记手札遗落在外面了。金肆晔和林叔珩这两个有心人,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安慰朕吧。
  他朝外看了看,问说,“怕是今年中秋不见月。”要落雨了一般!
  是!应该是赏不了月了。
  小皇帝将小小个的月饼全塞嘴里,笑道:“今年朕不在宫里过中秋了,去伯府吧!”找林叔珩和金肆晔过中秋去。
  可车架到了府门口,这才发现这两人要出门。
  四爷撩开马车帘子看着突然冒出来的小皇帝:要过节了,不在宫里呆着跑出来做什么?
  小皇帝还奇怪呢,“二位爱卿要出远门?”在城里大可不必用马车嘛。
  桐桐撩开车帘子,朝小皇帝笑了笑,“这一过节,臣府上今年必然热闹。臣得出去躲一躲,想去西山……”所以,你回宫吧!一直就想秋里去山上小住,听秋雨,捡秋叶,食秋果,赏秋菊,品秋茶。
  我俩就想找个安静的地方,煮一壶茶,临窗对弈——而已。
  住几天就回来,不都休沐了吗?
  结果小皇帝说,“还是你们会躲清闲呀!那……算朕一个。朕跟你们去。”
  四爷:“……”这孩子的婚事得抓紧了,黏人。
  桐桐:“……”你找个妙龄姑娘陪你多好,夹在我们中间,你是嫌弃不够亮堂吗?我就快要出征了,能黏糊几天呀,你还来打搅!忒没眼色了。
  长久的沉默,小皇帝愣了一下,“不行吗?”
  桐桐只能说,“安全上……臣不敢保障。诸位阁老怕也会顾虑您的安全。”
  “无碍!只在西山而已。”他放下帘子,催车夫,“走吧!”
  然后马车动了,还走在了前面。
  桐桐看四爷,四爷也看桐桐,怎么办呢?带孩子呗。
  西山有寺庙,四爷跟寺庙的主持关系挺好的。主持接受了四爷的建议,在后山修了许多的静室!相距都挺远的。
  香火钱给的不够,身份地位不够,这静室可住不进来。
  虽然常年空着,偶有几个有身份的人住一住,但格调一直不低。且只在极少极少的圈子里流传着。
  四爷选的静室是一处外观看起来就是一处篱笆院的地方,一切取自自然之景。
  主持说:“此处未曾接待过其他人。”
  那正好,四爷就说,“此处不要再接待任何人了。”
  主持当时没明白,直到看到小院左近守着的人立马便明白了,这是帝王驾临了。
  那这后山暂时就别叫人上来了,毕竟下雨天,真要有游山的人出点事也是个麻烦事。
  小皇帝站在院子的屋檐下,漫山遍野层变的山林。
  洗漱之后,散淡的坐在草亭中,果然就落雨了。雨水顺着草檐滴答而下,满院子的落叶被雨水打的贴在了地面上。篱笆围起来的墙角,一丛丛野菊已经盛开了,黄灿灿一片。野柿树在篱笆墙外,柿子黄橙橙的,枝丫间的鸟窝里不时的探出几个小脑袋来,叽叽喳喳的。
  除了风声雨声,便只有属于山林的声响。
  不一时,寺庙里传来钟声,这钟声悠远,将山林衬托的更加的静谧。
  转过视线来,金肆晔坐在蒲团上,将小泥炉点起来,又将小茶壶放上去,这是要烹茶。另一边,林叔珩将菜蔬放在石池里,池子里的水是山泉引进来的水。
  不一时,炉子的温度传来,茶壶里热气蒸腾,一杯热腾腾的茶水递过来了,沁香扑鼻。
  而那边,林叔珩清洗了蔬菜,又用簸箩端到了灶间。
  灶间是半开的,坐在这里看的很清楚。他就看见林叔珩把洗好的茄子又埋进了火里,然后又是菌菇又是豆腐的,在砂锅里炖着。之后又在案板上又是切又是揉的,忙活的不得了。
  慢慢的将杯中的茶喝了,这边棋子已经摆上了。
  下了几步棋,就听见金肆晔喊了一声,“小心点,烫。”
  原来是林叔珩将茄子扒拉出来了,正在揭上面的皮,这是要吃蒜泥烧茄子吧。
  他看见边上的砂锅里咕嘟咕嘟的,将盖子都掀起来了一般,就提醒道:“汤也好了。”
  在寺庙附近,都吃素的。
  砂锅里炖的是菌菇豆腐,这需得小火慢慢的煨。
  桐桐就笑道,“无碍,就叫那么咕嘟着才好。菌菇的味道慢慢的拔出来,然后一点点的进入豆腐里,如此,汤菜才一体,吃着才入味。”
  小皇帝便一愣,回过头来说,“最近朕读《道德经》,读到‘治大国如烹小鲜’,其实,朕没读懂。”
  四爷愣了一下,落下一个棋子:“《道德经》?陛下如何想这句话的?”
  “治理大国如同烹制小菜,油盐酱醋样样不可或缺,且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说,既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这个尺度如同烧菜的火候,得掌握的恰如其分。”
  嗯!这个理解怎么了呢?
  “可换个角度,这小鲜该指的是小鱼。也就说,治大国如同烹制小鱼。朕为了明白这句话,还专门去烹制了小鱼。这鱼呀,不能翻腾。就得那么慢慢的煎,一旦用筷子用铲子动了,就稀碎稀碎的。因而,朕又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治大国如烹制小鱼,不可折腾,也就是无为而治。”
  小皇帝说完,也落了一子,“你说,这两种彼此矛盾的说辞,哪种是正确的?”
  四爷就笑,喊桐桐:“今儿能煎豆腐吗?”豆腐如鱼一般,一动就容易碎,不能煎鱼,煎块豆腐给你看看。
  桐桐看了看那么些个豆腐,“能呀!想吃煎豆腐呀?这个容易。”
  四爷就叫小皇帝,“走!瞧瞧去。”
  站在灶前,就看见林叔珩将豆腐切成方方正正的块,然后在开水里放盐,将豆腐放在盐水里焯了一遍,然后打捞出来控着。
  锅里放油,油冒了热气,豆腐一片一片下去。油并不很多,豆腐下去之后,没动筷子也没动铲子,就见林叔珩慢慢的转着锅,锅里的豆腐便跟着在锅里转动起来。等到一面金黄了,抬手扬,便彻底的翻面了。此时继续慢慢转着,须臾,豆腐外表便硬了,然后才把各色酱料用水调和了,倒入锅中慢慢的咕嘟着。最后勾芡一收,块块金黄的煎豆腐就成了一盘菜,推到了他的面前。
  这一刻小皇帝似是懂了:治大国确实如烹小鲜,各种调味缺一不可、且火候都得恰到好处。但治大国也确实如烹小鱼,轻易不能翻腾,这是说不能动辄这里戳一戳、那里翻一翻。而是要有掌控全局的能力,在必须翻的时候得翻的过来,而不把锅里的鱼扬出去。
  要做到这一点,须得洞察火候,观察时机,有掌控的力气,更得有掌控的技巧。
  他就问说,“那这技巧是什么呢?”
  “顺势而为。”桐桐像是明白了他要问什么,“就像是转锅一样,顺势而走。”
  他伸手掂了掂锅,异常的沉手。一如执掌天下,手里何尝不是沉甸甸的。
  放下锅,他往出走,重新坐到棋盘的边上,然后问说,“所以,你的棋并没有下完。而那些商人还没有意识到……他们原有的产业将一点点的被分割,拆散。”
  朝廷给的远景规划很美,也确实能创造很多的财富。但这投入也是非常巨大的!一旦投入进去,就不能再回头。否则,全打水漂。
  那么,他们现有的产业只能一点点的拆解的往出发卖。
  https:///yanqing/03_b/bjzgr.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a href="https:///zuozhe/linmuer.html" title="林木儿"target="_blank">林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