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人家那是县食品厂有人,搞了个腌菜厂,咱们大队要人没人,要钱没钱,想办集体企业难呐。”林正国叹了口气。
南岭大队穷,他又何尝不想给社员们找条出路,可他们大队连电还没通上呢,拿什么跟人家比?
“事在人为嘛,大叔,咱总不能一直困在这山沟里。”
姜广军正色道:“这一辈穷不能辈辈穷,咱不为了自己考虑也要为了孩子们想想吧?”
之前他没想管太多闲事,他九月份就要回城接班了,现在当个拖拉机驾驶员轻松自在的挺好。
可看着鬓角已经斑白的林正国,他突然就想试试,能不能给这位好人大叔找条路子,让村里富起来?毕竟南岭大队也算是他和他媳妇的第二故乡。
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十年,这里绝大多数还是很好的人。
上辈子回城之后他们再没回来过,南岭大队的情况只是侧面了解过一点。
之后几十年这村里上大学的孩子都寥寥无几,除了种地没有别的收入,一直很穷困,后来大多数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林正国低着头,闷声道:“叔老了,思想守旧,不如你们年轻人脑子活,你要有什么好点子就给大叔说说呗。”
姜广军笑了笑,“我暂时也没什么好点子,刚才就是这么一说,不过一人计短二人计长,找时间开会大伙研究研究呗。”
没把握的事,姜广军不会说出来,不过他心里倒是有个想法,就是还得再琢磨琢磨才行。
林正国点点头,显然是将他的话听进去了。
中午,下工回家,姜广军拿上二十斤野猪肉去了黄家,请黄婶子帮忙做成猪肉脯。
黄婶子做猪肉脯是一绝,据说是从娘家那边传下来的手艺,传了好几代人了。
姜广军求上门,黄婶很爽快的答应了。剩下的肉再做点腊肉,也就差不多了。
猪肉脯做好了就给他媳妇邮过去。
至于乔梁,家里情况有些复杂,父母很早就离婚了,又都重组了家庭,他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
他下乡后,爷爷奶奶岁数大了就跟大伯一家生活,猪肉脯寄回去老人家也吃不到嘴里多少,大伯对他又不好,他不想寄回去,自己留着吃。
姜广军不掺和他的事,猪肉脯做好打包,寄走时他背着硕大的包裹在村口晃悠了一圈。
有个大婶瞧见了便问他,“姜广军,你干啥去呀?”
“给我孩子寄肉去,这么多肉我一个人吃不完。”姜广军说着也不停留,径直走了过去。
这大婶是个嘴碎的,转头就跟几个媳妇婆子说了。
村里人都知道姜广军离婚了,但心里还惦记着在城里的媳妇孩子,今天把肉全寄走了。
想从他身上捞便宜还是算了吧,他有三个孩子要养呢。
姜广军刚才就是故意的,让那些想拿他当冤大头占便宜的人打消念头,绝无可能。
他到公社,去邮局寄完包裹出来,就上了去县城的客车。
山路崎岖,客车晃晃悠悠的,一个半小时才到县城。
下车之后,姜广军直接来到城南,县政府机关家属院。
之前于红霞生病住院的时候,他来过两次。
第43章 于红霞救的另一个孩子。……
宁家,也就是于红霞救的另一个小孩儿,正是这家的独子。
小孩儿小名叫牛牛,大名宁以恒,他爸爸宁青霖在林业局工作,妈妈林雅雯是县医院的医生,爷爷是电业局的,已经退休了,家里条件可以说非常不错。
于红霞的病例就是林雅雯找人帮忙开的,不然她回不了城。
今天星期天,姜广军过来时,宁家三口正好都在家。
听见有人敲门,在洗衣服林雅雯停下来,擦了擦手,去开门。
见是姜广军,她先是一愣,随后便笑道:“是小姜啊,快进来。”
她没想到姜广军还会来家里。
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于红霞也回城了,按理两家之间的牵扯也了结的差不多了。
姜广军突然过来,不会是有所求吧?
想着林雅雯心里有些复杂,姜广军不像是那种贪得无厌的人啊。不过她脸上表情控制的很好,没有表现的太明显。
但还是被姜广军捕捉到了,自己这是让人误会了,他假装没看见,笑着进了屋,把带来的东西递给林雅雯。
“雅雯姐,这是猪肉脯,前几天村里逮的野猪,我分到不少肉,吃不完就请黄婶帮忙做成了肉脯,我拿来些给牛牛吃。还有这袋子里的是山野菜,都是新鲜的。”
姜广军来了也不好空着手,带太贵重的东西又不合适,他就拿了两包猪肉脯和一兜子野菜。
“村里进野猪了?伤到人了吗?”林雅雯脸上露出几分担忧,连忙问道。
她家原来也是南岭大队的,后来才搬到县城,家里很多亲人都在南岭大队,知道村里进野猪了怎么能不担心?
“有几个人受了点皮外伤,没什么事,雅雯姐不用担心。”姜广军如实回道。
林雅雯比姜广军要大几岁,闻言松了口气,“没事就好,野猪可凶残了,小时候我记得有一回野猪进村,伤了不少人,还死了一个,真不是闹着玩的。”
姜广军点点头,“雅雯姐今天没上班?”
“我今天轮休,你进来坐吧,我去叫你姐夫,他在书房呢。”
来者是客,不管心里再怎么不舒服,林雅雯面上还是保持着基本涵养,请姜广军坐,她先去沏茶,再去叫丈夫。
“姜叔叔好,我婶婶呢?她怎么没来呀?”原本坐在沙发上看小人书的牛牛,见到姜广军立马放下书,礼貌的问好。
他今年九岁了,已经上三年级了,见到姜广军很亲热,还特意问起于红霞。
“婶婶回京市了,现在在一家幼儿园上班,正在复习准备参加高考,没时间过来。”
姜广军笑着打量牛牛,这孩子长得很漂亮,白白净净的,就是有点瘦,知道感恩。
可能因为当时救了他吧。
打那之后对他媳妇就有一种很自然的亲近感,每次见了他都会问起。
林雅雯沏好茶端过来,问道:“红霞找到工作了?她身体怎么样?”
“找到了,已经上班有一段时间了,身体还行,回京市后我们找了位老中医给开的方子,调养了一段时间感觉还不错。”
“那就好,我还惦记她呢,年纪轻轻的可别留下病根。”
林雅雯语气真切,她关心丝毫不作假,她比谁都希望于红霞健健康康的,不然他们要愧疚一辈子,救命之恩永远也偿还不完。
她不是怕还恩情,而是不想被迫还,更不想成为一种包袱,甩不掉的那种。
说来那次也怪她,回老家参加堂弟的婚礼,天晚了就留在老家住了一宿,结果没看好牛牛,让牛牛第二天一早偷跑出去了。
还不小心掉进了冰窟窿里。
堂叔家的小孙子为了拉牛牛上来自己反倒被拽进了水里,
大河那边很偏僻,周围没有几户人家,加上又是早上,要不是于红霞那天刚好要去县城看考场,路过大河,听见孩子呼救,两个孩子都得没命。
救命之恩,她是非常感激的,让她倾尽所有钱财都可以,因为于红霞可不止是救了牛牛一个,还等于救了她全家。
她结婚十几年就生了牛牛一个孩子,牛牛是宁家唯一的孙子。
何况她婆婆心脏不好,万一牛牛出了事,她婆婆在那么强烈的刺激下肯定也活不了,她就成罪人了,会愧疚死。
所以事后她才那么主动的想办法帮忙于红霞回城,好偿还救命之恩。
“小姜过来啦。”宁青霖从书房里出来了,他三十五六岁,是林业局副局长。
这人很有能力,长得也是一表人才,见到姜广军十分客气。
“村里开始种地了吧?”
“种着呢,大队买了拖拉机,我现在是驾驶员。”姜广军道。
“那挺不错啊。”宁青霖笑了,由衷的赞了一句。
然后跟林雅雯隔空对视了一眼,听姜广军这么说,他们一家现在过得不错,那他今天来能有什么事?总不会就是过来串门的吧?看着又不太像。
姜广军知道他们夫妻心里在猜疑自己,也不绕弯弯,直接说道:“是林大叔让我来问问,村里供电的事,从过完年就开始传,但一直没有准信。”
这事宁青霖还真知道,他父亲是电业局的,他很肯定的回道:“电业局已经在统筹了,马上就会安排人下去,放心吧,不会太久的。”
“那就好,我也没别的事,大队想搞副业,一时又没什么好计划,就想着先把电通了,有电才方便。”
宁青霖点点头,“你们是该琢磨搞搞副业了,抓农业生产没错,首先要保证大伙吃饱肚子,但光指望地里那点出息不行。像东湾大队的腌菜厂就不错,你们也可以往这方面研究研究,或者发展一下养殖业。”
南岭大队穷,他又何尝不想给社员们找条出路,可他们大队连电还没通上呢,拿什么跟人家比?
“事在人为嘛,大叔,咱总不能一直困在这山沟里。”
姜广军正色道:“这一辈穷不能辈辈穷,咱不为了自己考虑也要为了孩子们想想吧?”
之前他没想管太多闲事,他九月份就要回城接班了,现在当个拖拉机驾驶员轻松自在的挺好。
可看着鬓角已经斑白的林正国,他突然就想试试,能不能给这位好人大叔找条路子,让村里富起来?毕竟南岭大队也算是他和他媳妇的第二故乡。
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十年,这里绝大多数还是很好的人。
上辈子回城之后他们再没回来过,南岭大队的情况只是侧面了解过一点。
之后几十年这村里上大学的孩子都寥寥无几,除了种地没有别的收入,一直很穷困,后来大多数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林正国低着头,闷声道:“叔老了,思想守旧,不如你们年轻人脑子活,你要有什么好点子就给大叔说说呗。”
姜广军笑了笑,“我暂时也没什么好点子,刚才就是这么一说,不过一人计短二人计长,找时间开会大伙研究研究呗。”
没把握的事,姜广军不会说出来,不过他心里倒是有个想法,就是还得再琢磨琢磨才行。
林正国点点头,显然是将他的话听进去了。
中午,下工回家,姜广军拿上二十斤野猪肉去了黄家,请黄婶子帮忙做成猪肉脯。
黄婶子做猪肉脯是一绝,据说是从娘家那边传下来的手艺,传了好几代人了。
姜广军求上门,黄婶很爽快的答应了。剩下的肉再做点腊肉,也就差不多了。
猪肉脯做好了就给他媳妇邮过去。
至于乔梁,家里情况有些复杂,父母很早就离婚了,又都重组了家庭,他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
他下乡后,爷爷奶奶岁数大了就跟大伯一家生活,猪肉脯寄回去老人家也吃不到嘴里多少,大伯对他又不好,他不想寄回去,自己留着吃。
姜广军不掺和他的事,猪肉脯做好打包,寄走时他背着硕大的包裹在村口晃悠了一圈。
有个大婶瞧见了便问他,“姜广军,你干啥去呀?”
“给我孩子寄肉去,这么多肉我一个人吃不完。”姜广军说着也不停留,径直走了过去。
这大婶是个嘴碎的,转头就跟几个媳妇婆子说了。
村里人都知道姜广军离婚了,但心里还惦记着在城里的媳妇孩子,今天把肉全寄走了。
想从他身上捞便宜还是算了吧,他有三个孩子要养呢。
姜广军刚才就是故意的,让那些想拿他当冤大头占便宜的人打消念头,绝无可能。
他到公社,去邮局寄完包裹出来,就上了去县城的客车。
山路崎岖,客车晃晃悠悠的,一个半小时才到县城。
下车之后,姜广军直接来到城南,县政府机关家属院。
之前于红霞生病住院的时候,他来过两次。
第43章 于红霞救的另一个孩子。……
宁家,也就是于红霞救的另一个小孩儿,正是这家的独子。
小孩儿小名叫牛牛,大名宁以恒,他爸爸宁青霖在林业局工作,妈妈林雅雯是县医院的医生,爷爷是电业局的,已经退休了,家里条件可以说非常不错。
于红霞的病例就是林雅雯找人帮忙开的,不然她回不了城。
今天星期天,姜广军过来时,宁家三口正好都在家。
听见有人敲门,在洗衣服林雅雯停下来,擦了擦手,去开门。
见是姜广军,她先是一愣,随后便笑道:“是小姜啊,快进来。”
她没想到姜广军还会来家里。
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于红霞也回城了,按理两家之间的牵扯也了结的差不多了。
姜广军突然过来,不会是有所求吧?
想着林雅雯心里有些复杂,姜广军不像是那种贪得无厌的人啊。不过她脸上表情控制的很好,没有表现的太明显。
但还是被姜广军捕捉到了,自己这是让人误会了,他假装没看见,笑着进了屋,把带来的东西递给林雅雯。
“雅雯姐,这是猪肉脯,前几天村里逮的野猪,我分到不少肉,吃不完就请黄婶帮忙做成了肉脯,我拿来些给牛牛吃。还有这袋子里的是山野菜,都是新鲜的。”
姜广军来了也不好空着手,带太贵重的东西又不合适,他就拿了两包猪肉脯和一兜子野菜。
“村里进野猪了?伤到人了吗?”林雅雯脸上露出几分担忧,连忙问道。
她家原来也是南岭大队的,后来才搬到县城,家里很多亲人都在南岭大队,知道村里进野猪了怎么能不担心?
“有几个人受了点皮外伤,没什么事,雅雯姐不用担心。”姜广军如实回道。
林雅雯比姜广军要大几岁,闻言松了口气,“没事就好,野猪可凶残了,小时候我记得有一回野猪进村,伤了不少人,还死了一个,真不是闹着玩的。”
姜广军点点头,“雅雯姐今天没上班?”
“我今天轮休,你进来坐吧,我去叫你姐夫,他在书房呢。”
来者是客,不管心里再怎么不舒服,林雅雯面上还是保持着基本涵养,请姜广军坐,她先去沏茶,再去叫丈夫。
“姜叔叔好,我婶婶呢?她怎么没来呀?”原本坐在沙发上看小人书的牛牛,见到姜广军立马放下书,礼貌的问好。
他今年九岁了,已经上三年级了,见到姜广军很亲热,还特意问起于红霞。
“婶婶回京市了,现在在一家幼儿园上班,正在复习准备参加高考,没时间过来。”
姜广军笑着打量牛牛,这孩子长得很漂亮,白白净净的,就是有点瘦,知道感恩。
可能因为当时救了他吧。
打那之后对他媳妇就有一种很自然的亲近感,每次见了他都会问起。
林雅雯沏好茶端过来,问道:“红霞找到工作了?她身体怎么样?”
“找到了,已经上班有一段时间了,身体还行,回京市后我们找了位老中医给开的方子,调养了一段时间感觉还不错。”
“那就好,我还惦记她呢,年纪轻轻的可别留下病根。”
林雅雯语气真切,她关心丝毫不作假,她比谁都希望于红霞健健康康的,不然他们要愧疚一辈子,救命之恩永远也偿还不完。
她不是怕还恩情,而是不想被迫还,更不想成为一种包袱,甩不掉的那种。
说来那次也怪她,回老家参加堂弟的婚礼,天晚了就留在老家住了一宿,结果没看好牛牛,让牛牛第二天一早偷跑出去了。
还不小心掉进了冰窟窿里。
堂叔家的小孙子为了拉牛牛上来自己反倒被拽进了水里,
大河那边很偏僻,周围没有几户人家,加上又是早上,要不是于红霞那天刚好要去县城看考场,路过大河,听见孩子呼救,两个孩子都得没命。
救命之恩,她是非常感激的,让她倾尽所有钱财都可以,因为于红霞可不止是救了牛牛一个,还等于救了她全家。
她结婚十几年就生了牛牛一个孩子,牛牛是宁家唯一的孙子。
何况她婆婆心脏不好,万一牛牛出了事,她婆婆在那么强烈的刺激下肯定也活不了,她就成罪人了,会愧疚死。
所以事后她才那么主动的想办法帮忙于红霞回城,好偿还救命之恩。
“小姜过来啦。”宁青霖从书房里出来了,他三十五六岁,是林业局副局长。
这人很有能力,长得也是一表人才,见到姜广军十分客气。
“村里开始种地了吧?”
“种着呢,大队买了拖拉机,我现在是驾驶员。”姜广军道。
“那挺不错啊。”宁青霖笑了,由衷的赞了一句。
然后跟林雅雯隔空对视了一眼,听姜广军这么说,他们一家现在过得不错,那他今天来能有什么事?总不会就是过来串门的吧?看着又不太像。
姜广军知道他们夫妻心里在猜疑自己,也不绕弯弯,直接说道:“是林大叔让我来问问,村里供电的事,从过完年就开始传,但一直没有准信。”
这事宁青霖还真知道,他父亲是电业局的,他很肯定的回道:“电业局已经在统筹了,马上就会安排人下去,放心吧,不会太久的。”
“那就好,我也没别的事,大队想搞副业,一时又没什么好计划,就想着先把电通了,有电才方便。”
宁青霖点点头,“你们是该琢磨搞搞副业了,抓农业生产没错,首先要保证大伙吃饱肚子,但光指望地里那点出息不行。像东湾大队的腌菜厂就不错,你们也可以往这方面研究研究,或者发展一下养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