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1章
  这样的好运道,咋能不羡慕?
  村里搬迁后,李良花还分到了一套不小的宅子,儿女孙辈都跟她住一块儿,享受天伦之乐。街坊邻里谁提到她都羡慕到心里发酸。
  一些同村老人还咂舌后悔。
  【哎,你们不知道啊,她刚守寡的时候,养不起几个孩儿,托媒人想改嫁,还说到老子家里来着。只是当时太穷了,她又不肯丢掉前夫的娃……现在想想,真是后悔!】
  也有人抱怨自家媳妇不如人家。
  都是大字不识,都是家里田里的一把好手,也不差什么啊,怎么婆娘就不如人了?
  婆娘早就死了的无人反驳。
  婆娘还在世的直接开口呛回去。
  【老不死的,知道哪里不如人吗?她李良花早早死丈夫,老娘没她这个福气!你要也早死了,老娘也学她寡身带娃,光宗耀祖!】
  时间一久,话题渐渐淡了。
  今日会被重提,则是因为官府有动静。
  二三十个衙役敲锣打鼓,抬着红绸箱子,一脸喜气洋洋往李良花家里过去。为首的还是本地县令,县令还破天荒穿上了官服。要知道官服可不是天天穿的,一般都是正经场合或者重要节日才会穿一穿。街坊邻里好奇。
  “今儿又有什么大喜事?”
  “这是谁家出了状元?”
  “呸,状元可都是文曲星,能托生到咱们这?看方向,准是往李良花家里去的!”
  街坊邻里心里更酸了。
  胆子大的,还往人家家门张望。
  为迎接县令大驾,李良花的孙子开了大门,几个儿子带着孩子出来齐齐排好,给县令行迎接大礼,家中女眷则忙碌着收拾,在后厨准备吃用。县令问:“李硕人可在?”
  李硕人指的是李良花。
  诰命四等硕人,县令见了都行礼。
  李良花长子也上了年纪,白发满头,努力摆出体面:“母亲她不太舒服,还没起。”
  不知道县令不年不节来家里作甚?
  县令转身从属官手里捧来一卷东西。
  姿态珍重且小心。
  他道:“是大喜事啊!”
  李良花听到动静也醒来了,在两个孙女搀扶下晃悠悠过来,县令看得青筋狂跳,急忙让人端来躺椅让老人家好好躺下。李良花急忙摆手,贵客上门,自己躺着多失礼啊!
  县令按住她的手。
  又让人搬来一张小马扎给自己坐,道:“您啊,安安心坐着,听我给您念就是。”
  他对李良花这个老太太很满意。
  因为对方的存在,他管辖的地区还能占到不少资源,跟上面要钱要人都理直气壮。
  他知道老太太地位特殊。
  但没想到会特殊到这一步。
  名臣名士传,她独占一位,还是压台!册子一出来,这一份就辗转送到自己这里。上面的意思很明显,这事儿一定要大肆宣传。
  他思来想去,决定亲自送上门。
  亲自念给老太太听。
  李良花不懂,只认出上面的画儿。
  上面画的人似乎是自己?
  县令压抑激动:“画的就是硕人您啊。”
  李良花眼眶不觉有了湿意。
  她看着写满端正小字的页纸,认不出来几个,只认识开头写着自己的名儿,她颤巍巍问道:“县令,这上面……它写的什么啊?”
  县令将画轴卷好一部分,再打开最后几页,压抑着莫名紧张,用平生咬字最清晰的腔调,一字一句念出上面的内容。李良花的生平乏善可陈,但在笔者笔下却有一股不一样的顽强生命力。勤劳、坚强、善良、诚恳……她确实是大字不识,但不妨碍她灵魂熠熠生辉。
  她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民,她是芸芸众生最普通的人,身形佝偻、目不识丁,却依旧能与天下俊才比肩。清风峻节,堪为名士!
  第1179章 寿终正寝
  李良花浑浊的眼睛不自觉淌下泪水。
  县令一看她掉眼泪就心慌,忙道:“李硕人,这是天大的大喜事,您哭做什么?”
  李良花的孙子孙女也上前哄劝。
  三个儿子和儿媳则跪在地上不敢起身。
  彼此对视,能从对方眼中看到惊骇之色。
  脑子嗡嗡乱响,心中鼓点如雷。
  他们原先也是大字不识的,但自从老太太得了国主的青眼,一家子就跟着鸡犬升天了,连县令都要对他们家客客气气。他们窝窝囊囊、给人卑躬屈膝一辈子,骤然翻身成了老爷,跟着老娘住上好房子,街坊邻里都来巴结自己,连带着心态都发生微妙变化。
  为了配得上如今的社会身份,兄弟几个掏出攒下的闲钱也请了识字书生,隔三差五还让念书院的孩子教自己,如此磕磕碰碰,硬着头皮啃下了百八十个字。他们肚子里有了墨水,见识自然也比以往高了好几层。县令手中的东西,怕是他们几代人都够不上。
  县令离开的时候,将册子留了下来。
  一道留下的,还有官府给的赏赐。
  打开都是米面粮油和布匹针线。
  李良花长子恭恭敬敬将县令送出大门,想挽留对方吃一顿却被拒绝:“李硕人府上还有得忙,本官也有俗务没解决,就不打扰了。”
  县令这是客气话,也是大实话。
  李良花得到的荣耀太大了,本地富户乡绅听到动静,绝对会接二连三带着厚礼上门道贺的。官府的人要是还在,容易让人拘束。县令一只脚刚迈出去,脑中想起一事儿。
  拍着李良花长子肩膀,用比较直白的口吻提点对方:“有些人的贺礼,收下就收下了,有些人的贺礼,不该收的就别收。李硕人虽是你的母亲,但你毕竟姓王不姓李。”
  少拿着李硕人的招牌胡搞乱搞!
  上面视李硕人为宝贝,但对李硕人的后辈可没什么香火情。要是李硕人的后人仗着她的功绩,干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为了李硕人的名声着想,少不得要让他们认清现实!
  县令这话让李良花长子冒出满身的冷汗:“县令教训得是,草民一定记在心里。”
  敲打过了,县令带人离开。
  穷儿乍富,强得易贫。
  康国上下有几个官员夫人能得诰命加身?
  李良花作为一个丈夫早死的老寡妇,不靠娘家、不靠丈夫、不靠子女,硬生生拿下了四等硕人的诰命,其分量之重,可想而知。不仅如此,四等硕人每月还有固定月俸。
  因为月俸,因为硕人诰命,早八百年分家的三个儿子都争着抢着想孝顺她,僵持不下干脆三家都拖家带口住到李良花身边。老太太觉得温馨和乐,也不计较那点儿争端。
  沾老母亲的光,这几年没少收好处,不是这家想交好,就是那来套近乎,逢年过节回礼都故意重一两倍,名正言顺给三兄弟送好处。官府这边见三人只是占小便宜,对老母亲奉养也算尽心尽力,加之老太太年事已高,开心的日子过一日就少一日,便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过火,权当是哄老太太开心了。
  送走县令等人,李良花长子转身回屋。
  正如县令说的那样,他屁股都没坐热乎呢,本地有头有脸的人家排着队就上门。不是当家人亲至,便是子侄捧着厚礼登门。跟官府朴素的礼物不同,他们送的都是真金白银!出手最阔绰的就是百十两银子!就算三兄弟分一分,也够每家吃喝不愁七八年了!
  还不止——
  本地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也来了。
  人家一来就说看上好苗子,想收亲传弟子,三兄弟骨子里还是敬畏读书人的,忙不迭要将儿子推上去。熟料人家老先生只是笑容温和说要收孙辈年纪最小的,是个孙女!
  三家孙辈合计二十一人,养活十一人。
  有根骨的就一人,还不是多好的根骨。
  但,矮个子里面拔高,有的选就不错了。
  这是老先生上门前绞尽脑汁才想到的登门拜访借口。若是一个有根骨的都没有,他只能另外想一个。借着收徒的名头,老先生见到了李良花。老太太一听老先生要收徒弟,顿时来了力气,脸上褶子随着笑意痕迹更深,亲眼见了简陋的拜师仪式,口中直念老王家祖坟冒青烟了,自己死后也能跟丈夫交代之类的话。
  老先生趁机提出想看一看名臣名士传的要求,老太太好说话,一口答应下来,让大儿媳将供奉祖屋的宝贝取来。其他宾客耳尖得很,一个个微微提臀,身体小幅度前倾。
  老先生压抑激动将每一篇都仔细看过。
  用心记下每一个细节,拓印收藏在丹府。
  上市的名臣名士传也是分版本的。
  李良花手中的就是典藏版!
  图画全部彩色,用的纸张是精品中的精品,据说能千年不腐不烂,画轴底布也是用最好的绸缎。上面的字不是印刷的,而是用金色墨水一笔一划写的,每一篇末尾落款都是那几位大人物亲印。老先生指腹虚抚过那一枚枚印记,上面还有印记主人的浓烈气息。接触瞬间,一道道主人遗留的感悟在他脑海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