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张廷玉在榜上,这个结果毫不意外,此人虽时不着调,藏得也很深,但数年相处下来,胤禛已将他的本事探得七七八八。张廷玉既能深入民间,体会民间苦乐,又能潜心钻研学问,和权贵打交道不卑不亢,此人必成大器。
齐裕上榜,倒令胤禛诧异,虽名次不高,但一举便中,于寻常人而言已是难得。
除了这两人,还有一个人的名字进入胤禛视线。
年羹尧。
胤禛指尖缓缓敲打桌沿。
这个名字备感熟悉,但他搜寻记忆却找不出丝毫线索。胤禛机警敏锐,凡与他有过往来之人,即便只见过萍水相逢的一面,他也绝对能记得,除非此前与这人从未结交。
胤禛提笔,在年羹尧的名字上画了个圈。
原以为等到下次做前世梦仍需一段时日,没想到当夜梦境就告诉他答案。
年家在前朝出过高官,清军入关时,年羹尧的曾祖被清军裹挟入旗,现他一家都隶于汉军镶白旗下。
年羹尧的父亲官至湖广总督,年羹尧本人未来也将会是康熙朝的一位肱骨之臣。
四月,年羹尧与张廷玉等四十余名新科进士被康熙钦点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学习,齐裕被外放山东。
胤禛在宫里见到张廷玉和年羹尧,这也是胤禛第一次见到这样年轻、意气风发的“年大将军”。
前世年羹尧走入他的视野是在他封王爷之后,那时候的年羹尧已经是个颇有将军风范的武将了。
年羹尧自是不知这一场邂逅是四贝勒爷有意为之,此时的满朝文武还没有人注意到他,他以为四贝勒爷和那些人一样,是来同张廷玉讨教学问。
四贝勒爷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胤禛和张廷玉寒暄了几句,约好三日后在什刹海畔请教学问,临到告辞才将目光放到年羹尧身上。他在心中不断打量年羹尧,嘴上却不给予同样的热情。
然后,一派从容,告辞离去。
但两日后,同在翰林院学习的张廷玉却拿来一卷书请教年羹尧,两人相谈小半个时辰,张廷玉忽地一拍大腿,“明日我与四贝勒爷相约什刹海画舫,你和我同去!”
年羹尧咂舌,“四贝勒与你相邀,我去算怎么个事?”他表面笑笑,心中却提起一口气。
张廷玉看出他心动,拍拍他肩,“贝勒爷素来雅好丹青翰墨、研习古籍,邀你前去不为别的就为图个热闹,你若愿意,我自会与贝勒爷举荐,你若是不想那便算了,我找别人也是一样。”
张廷玉说着就要走,年羹尧立马拦住他,“哎别别,我去我去,在下求之不得!多谢张兄为我引荐!”
一震袖袍,年羹尧向张廷玉俯身拜下。
这人微弓身子,好似谦逊不矜,然而起身时双目不经意露出一点精光。张廷玉看着对方矫饰后的一脸诚挚笑意,隐约知道四阿哥为何要专门设宴找这人聊一聊了。
次日,张廷玉带年羹尧一同赴宴。
罗刹海上,歌姬一曲唱毕,四阿哥意犹未尽,举杯道:“这一曲《破阵子》唱得倒有几分金戈铁马的气象。”
“殿下高见。”年羹尧赶忙双手捧杯,隔空与他碰了一下,“仰赖陛下洪福,如今四海咸宁,百姓安居乐业,飞将军的风姿也只能在歌曲里寻找了。”
“年兄此言差矣,”张廷玉缓缓举杯笑道,“昨日在翰林院,我还见你望着那藏书楼里的兵书发痴,年兄是将门之后,将来难说亦有不亚于飞将军的成就呢?”
飞将军是汉朝名将李广,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拿飞将军比年羹尧,简直是给年羹尧脸上贴金。张廷玉嘴上滔滔不绝,心里头愧疚地都快给李广将军跪下了。
正常人这个时候都该诚惶诚恐,自言不配。年羹尧也确实说了句“张兄,不可如此说话,令我惶恐啊!”
但他说这话时,嘴角都快扬到天上去了。
近戌时,天色擦黑,酒席方散,四阿哥答应捎张廷玉一程。
二人在车上喝着茶,张廷玉道:“听闻此人喜爱美女,家中妾室纳了好几个,刚才画舫里美女如云,他却一眼都不看,只满腔热情地陪贝勒爷喝酒说话。看来他不仅能忍耐,还很知道自己要什么。”
四阿哥听后嘴角微掀,却不说话,张廷玉看他气定神闲,仿佛早知年羹尧的脾性,忍不住问:“我实在很好奇,四爷您是何时注意到此人?”
四阿哥反问:“前几年你说什么都不肯入朝为官,我也很好奇你为何又改变主意?年羹尧的野心写在脸上,或者说,他就没想藏,他巴不得谁来与他示个好,好叫他能掂量明白自己值个几斤几两,这种人倒是好猜,要什么给什么就是。”
看着张廷玉,胤禛双眼微眯,“反而是你,时至今日我在你脸上依然看不出半点野心。”
听出他话中试探,张廷玉不紧不慢叹了口气:“家父之命不得不从啊。”
“四爷您有所不知,家父已下最后通牒,不来考试就要为我求个荫封
,既然无论如何都要踏进来,我不如凭自己的本事,叫他以后无话可说。”
“凭本事考进来,那可想过凭本事飞黄腾达?”
“不瞒四爷,其实臣觉着混在市井还更舒坦些。”
四阿哥笑了声,不置可否。不为金银美人所动,视权势为粪土,好像真的无欲无求……这种人才最棘手。
此次酒宴之后,四阿哥再未宴请年羹尧与张廷玉,偶尔往来也只为政务,公事公办。张廷玉也默契地不往四贝勒府走动,整日在翰林院埋头苦干,与他父亲兄长一样不参与任何势力的角逐。年羹尧倒是向四贝勒府递过两回帖子,四阿哥见了一回,婉拒了一回,总之是若即若离。
敏妃百日丧期过后,十三阿哥做事越发勤勉,三阿哥重振旗鼓,气象一新,八阿哥锋芒初露,才华渐显,诸皇子各有所长,竞相争辉。
端午前一夜,四阿哥于书房铺开一张宣纸。
案边新摆了一盏烛台,火光灼灼,映出宣纸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朝中大臣叫得上名字的都写在这里了。
宣纸以笔墨划割出四块阵营,东边一块列着以太子、索额图为首的朝官,西边一块列着以皇长子、明珠为首的另外几位朝官,三皇子目前态度不明,原本他与太子更为亲近,但自从挨过一记重罚,重新振作的他在朝中愈发活跃,因此胤禛把他从太子阵营拎出来,放进了第三块阵营。
除去三位兄长,余下几位弟弟年纪虽小,但不容小觑,其中尤以八皇子最为出类拔萃,九弟十弟亦唯其马首是瞻。
随着四大阵营分布完毕,宣纸上的朝官名字也被划得七七八八,有人的名字被打了个圈,有人的名字被划了线,大多数人是被直接划掉。
当然还有一类人,他们的名字上面干干净净。这类人便是与张英、张廷玉一般,完全不涉党争之人。不过这种人凤毛麟角,毫不偏袒一方势力,有时候也意味着站在了所有势力的对立面,若没有皇权撑腰,这种人会最先被牺牲。
胤禛凝神沉思,在纸上谨慎下笔,在他的笔下,年羹尧的名字被打了个圈,随后,他的目光落在一个熟悉的名字之上——隆科多。
他的舅舅。
胤禛毫不犹豫在上面打了个圈。
耗费两个时辰的作品最终化为铜盆里的一堆灰烬,更深夜阑,胤禛手持烛台,沉默地俯视,瞳孔映出跳跃的,不肯轻易熄灭的火星。
端午日,四阿哥携妻儿进宫观祭神礼,台上萨满嬷嬷击鼓跳神,唱诵满语神歌,从扶摇的视角看,和跳大神差不离。
看完了跳大神,便向宁寿宫给太后请安。阿哥福晋站成一排,轮流敬献节礼,三个小孩——大阿哥家长子弘昱,太子家长子弘皙,以及弘晖被各自额娘牢牢牵住,生怕行差踏错。
弘晖在三人之中年纪最小,扶摇让他向太后献上扶摇亲手绣的“五毒纹”荷包,小小的身子往太后座前走了两步,刚跪下去,膝盖还没及地,小人儿就被太后欢喜地揽进了怀里。
“哎哟乖乖,怪叫人疼的。”
被祖母抱个满怀,他还没忘记出门前额娘交待的任务,于是一道稚嫩的、口齿不大清晰的声音从太后怀中传出来:“恭请,皇太后圣安,端午,祥瑞。”
这句话他背了好多遍。
太后听见,更宝贝似地把他抱在怀里。
太后这里请过安,阿哥们便要到养心殿向皇帝问安去了,女眷们留下陪太后用饭,小孩们本该和阿哥同去,太后却独独留下弘晖,说“这么小的孩子,别让他跟着跑来跑去受累。”
太后都这么说,四阿哥只好把弘晖再交到扶摇手里。
连心不着痕迹捅了捅扶摇的手臂,悄声,“哎,你家儿子入太后的眼啦。”
扶摇手指按在唇上,悄悄回她一个“嘘”。
宁寿宫的端午宴清淡得很,而且多为素食,这是依了太后的口味,弘晖吃得不大开心,在扶摇身边拱来拱去,这孩子随扶摇的口味,爱吃肉,不爱吃没味道的东西。几十来道菜里,扶摇好不容易找到一罐清蒸鱼,勉强让这家伙消停些。
齐裕上榜,倒令胤禛诧异,虽名次不高,但一举便中,于寻常人而言已是难得。
除了这两人,还有一个人的名字进入胤禛视线。
年羹尧。
胤禛指尖缓缓敲打桌沿。
这个名字备感熟悉,但他搜寻记忆却找不出丝毫线索。胤禛机警敏锐,凡与他有过往来之人,即便只见过萍水相逢的一面,他也绝对能记得,除非此前与这人从未结交。
胤禛提笔,在年羹尧的名字上画了个圈。
原以为等到下次做前世梦仍需一段时日,没想到当夜梦境就告诉他答案。
年家在前朝出过高官,清军入关时,年羹尧的曾祖被清军裹挟入旗,现他一家都隶于汉军镶白旗下。
年羹尧的父亲官至湖广总督,年羹尧本人未来也将会是康熙朝的一位肱骨之臣。
四月,年羹尧与张廷玉等四十余名新科进士被康熙钦点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学习,齐裕被外放山东。
胤禛在宫里见到张廷玉和年羹尧,这也是胤禛第一次见到这样年轻、意气风发的“年大将军”。
前世年羹尧走入他的视野是在他封王爷之后,那时候的年羹尧已经是个颇有将军风范的武将了。
年羹尧自是不知这一场邂逅是四贝勒爷有意为之,此时的满朝文武还没有人注意到他,他以为四贝勒爷和那些人一样,是来同张廷玉讨教学问。
四贝勒爷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胤禛和张廷玉寒暄了几句,约好三日后在什刹海畔请教学问,临到告辞才将目光放到年羹尧身上。他在心中不断打量年羹尧,嘴上却不给予同样的热情。
然后,一派从容,告辞离去。
但两日后,同在翰林院学习的张廷玉却拿来一卷书请教年羹尧,两人相谈小半个时辰,张廷玉忽地一拍大腿,“明日我与四贝勒爷相约什刹海画舫,你和我同去!”
年羹尧咂舌,“四贝勒与你相邀,我去算怎么个事?”他表面笑笑,心中却提起一口气。
张廷玉看出他心动,拍拍他肩,“贝勒爷素来雅好丹青翰墨、研习古籍,邀你前去不为别的就为图个热闹,你若愿意,我自会与贝勒爷举荐,你若是不想那便算了,我找别人也是一样。”
张廷玉说着就要走,年羹尧立马拦住他,“哎别别,我去我去,在下求之不得!多谢张兄为我引荐!”
一震袖袍,年羹尧向张廷玉俯身拜下。
这人微弓身子,好似谦逊不矜,然而起身时双目不经意露出一点精光。张廷玉看着对方矫饰后的一脸诚挚笑意,隐约知道四阿哥为何要专门设宴找这人聊一聊了。
次日,张廷玉带年羹尧一同赴宴。
罗刹海上,歌姬一曲唱毕,四阿哥意犹未尽,举杯道:“这一曲《破阵子》唱得倒有几分金戈铁马的气象。”
“殿下高见。”年羹尧赶忙双手捧杯,隔空与他碰了一下,“仰赖陛下洪福,如今四海咸宁,百姓安居乐业,飞将军的风姿也只能在歌曲里寻找了。”
“年兄此言差矣,”张廷玉缓缓举杯笑道,“昨日在翰林院,我还见你望着那藏书楼里的兵书发痴,年兄是将门之后,将来难说亦有不亚于飞将军的成就呢?”
飞将军是汉朝名将李广,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拿飞将军比年羹尧,简直是给年羹尧脸上贴金。张廷玉嘴上滔滔不绝,心里头愧疚地都快给李广将军跪下了。
正常人这个时候都该诚惶诚恐,自言不配。年羹尧也确实说了句“张兄,不可如此说话,令我惶恐啊!”
但他说这话时,嘴角都快扬到天上去了。
近戌时,天色擦黑,酒席方散,四阿哥答应捎张廷玉一程。
二人在车上喝着茶,张廷玉道:“听闻此人喜爱美女,家中妾室纳了好几个,刚才画舫里美女如云,他却一眼都不看,只满腔热情地陪贝勒爷喝酒说话。看来他不仅能忍耐,还很知道自己要什么。”
四阿哥听后嘴角微掀,却不说话,张廷玉看他气定神闲,仿佛早知年羹尧的脾性,忍不住问:“我实在很好奇,四爷您是何时注意到此人?”
四阿哥反问:“前几年你说什么都不肯入朝为官,我也很好奇你为何又改变主意?年羹尧的野心写在脸上,或者说,他就没想藏,他巴不得谁来与他示个好,好叫他能掂量明白自己值个几斤几两,这种人倒是好猜,要什么给什么就是。”
看着张廷玉,胤禛双眼微眯,“反而是你,时至今日我在你脸上依然看不出半点野心。”
听出他话中试探,张廷玉不紧不慢叹了口气:“家父之命不得不从啊。”
“四爷您有所不知,家父已下最后通牒,不来考试就要为我求个荫封
,既然无论如何都要踏进来,我不如凭自己的本事,叫他以后无话可说。”
“凭本事考进来,那可想过凭本事飞黄腾达?”
“不瞒四爷,其实臣觉着混在市井还更舒坦些。”
四阿哥笑了声,不置可否。不为金银美人所动,视权势为粪土,好像真的无欲无求……这种人才最棘手。
此次酒宴之后,四阿哥再未宴请年羹尧与张廷玉,偶尔往来也只为政务,公事公办。张廷玉也默契地不往四贝勒府走动,整日在翰林院埋头苦干,与他父亲兄长一样不参与任何势力的角逐。年羹尧倒是向四贝勒府递过两回帖子,四阿哥见了一回,婉拒了一回,总之是若即若离。
敏妃百日丧期过后,十三阿哥做事越发勤勉,三阿哥重振旗鼓,气象一新,八阿哥锋芒初露,才华渐显,诸皇子各有所长,竞相争辉。
端午前一夜,四阿哥于书房铺开一张宣纸。
案边新摆了一盏烛台,火光灼灼,映出宣纸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朝中大臣叫得上名字的都写在这里了。
宣纸以笔墨划割出四块阵营,东边一块列着以太子、索额图为首的朝官,西边一块列着以皇长子、明珠为首的另外几位朝官,三皇子目前态度不明,原本他与太子更为亲近,但自从挨过一记重罚,重新振作的他在朝中愈发活跃,因此胤禛把他从太子阵营拎出来,放进了第三块阵营。
除去三位兄长,余下几位弟弟年纪虽小,但不容小觑,其中尤以八皇子最为出类拔萃,九弟十弟亦唯其马首是瞻。
随着四大阵营分布完毕,宣纸上的朝官名字也被划得七七八八,有人的名字被打了个圈,有人的名字被划了线,大多数人是被直接划掉。
当然还有一类人,他们的名字上面干干净净。这类人便是与张英、张廷玉一般,完全不涉党争之人。不过这种人凤毛麟角,毫不偏袒一方势力,有时候也意味着站在了所有势力的对立面,若没有皇权撑腰,这种人会最先被牺牲。
胤禛凝神沉思,在纸上谨慎下笔,在他的笔下,年羹尧的名字被打了个圈,随后,他的目光落在一个熟悉的名字之上——隆科多。
他的舅舅。
胤禛毫不犹豫在上面打了个圈。
耗费两个时辰的作品最终化为铜盆里的一堆灰烬,更深夜阑,胤禛手持烛台,沉默地俯视,瞳孔映出跳跃的,不肯轻易熄灭的火星。
端午日,四阿哥携妻儿进宫观祭神礼,台上萨满嬷嬷击鼓跳神,唱诵满语神歌,从扶摇的视角看,和跳大神差不离。
看完了跳大神,便向宁寿宫给太后请安。阿哥福晋站成一排,轮流敬献节礼,三个小孩——大阿哥家长子弘昱,太子家长子弘皙,以及弘晖被各自额娘牢牢牵住,生怕行差踏错。
弘晖在三人之中年纪最小,扶摇让他向太后献上扶摇亲手绣的“五毒纹”荷包,小小的身子往太后座前走了两步,刚跪下去,膝盖还没及地,小人儿就被太后欢喜地揽进了怀里。
“哎哟乖乖,怪叫人疼的。”
被祖母抱个满怀,他还没忘记出门前额娘交待的任务,于是一道稚嫩的、口齿不大清晰的声音从太后怀中传出来:“恭请,皇太后圣安,端午,祥瑞。”
这句话他背了好多遍。
太后听见,更宝贝似地把他抱在怀里。
太后这里请过安,阿哥们便要到养心殿向皇帝问安去了,女眷们留下陪太后用饭,小孩们本该和阿哥同去,太后却独独留下弘晖,说“这么小的孩子,别让他跟着跑来跑去受累。”
太后都这么说,四阿哥只好把弘晖再交到扶摇手里。
连心不着痕迹捅了捅扶摇的手臂,悄声,“哎,你家儿子入太后的眼啦。”
扶摇手指按在唇上,悄悄回她一个“嘘”。
宁寿宫的端午宴清淡得很,而且多为素食,这是依了太后的口味,弘晖吃得不大开心,在扶摇身边拱来拱去,这孩子随扶摇的口味,爱吃肉,不爱吃没味道的东西。几十来道菜里,扶摇好不容易找到一罐清蒸鱼,勉强让这家伙消停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