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写小说养家 第137节
  见杨蔓娘进来,孙婶指了指择好的菜蔬和切好的肉片儿, 笑着道:
  “都是现成的东西,朝食大娘子想吃什么,我现做一碗吧!”
  “热几个馒头, 再烧个豆腐汤吧!”
  起来太早也没什么胃口, 杨蔓娘再厨房里左右打量了一番问道:
  “二郎和三娘都起来了吗?”
  “家里没有准备酒水,二公子起来吃罢饭,去瓦子里买招待客人的酒了,三娘子应该还未曾起来。”
  “哈哈, 谁说我没起来, 我这不来了嘛!”
  两人正说着话儿,老三杨盼娘穿着和杨蔓娘一模一样的兔皮袄,从穿堂走了进来, 笑眯眯的道:
  “孙婶,给我也做一碗豆腐汤,等吃罢了,我和大姐去巷子口的鲜花铺子里买些花篮回来,今儿待客屋子里可不能没有鲜花。”
  宋人一年四季都离不开鲜花。多插瓶花供宴坐,为渠消受一春闲,这便是宋人风雅诗意生活的写照。
  大宋的街头巷尾,遍布着各色的鲜花铺子,一枚小小的马头竹篮里,盛放的是四季的花草葳蕤。与炎热夏日的浅色花篮不同,寒冷的冬日,花篮里鲜花的色调则更为鲜艳。
  姐妹俩吃罢饭,出门一进巷子口的苏家花铺子,便瞧见铺子门口的棚下,满篮子的带叶山茶花,红彤彤的,搭配着绿萼梅、腊梅、瑞香和白水仙依次插放,丰满错落的花朵,娇艳的绽放在这万籁俱静的凛冬时节,为洁白的天地增添了一抹亮色。
  “哎呀,大娘子和三娘来啦!”
  杨蔓娘是这家花铺的常客,正在修剪花枝的店主苏娘子笑眯眯的招呼道:
  “想簪什么花,或是买花篮,插瓶,随意选就是。”
  “好。”
  再过一个时辰客人也就陆陆续续的到了,杨蔓娘也不耽误时间,直接选了四篮子山茶花,又选了两篮子腊梅配白水仙,两篮子插好的红梅白梅。
  老三杨盼娘喜欢簪花,选了两小簇瑞香,加起来一共花了三百零三文。
  “阿鹤,快出来帮大娘子把花篮送过去。”
  因着选的多,苏娘子给抹了零,又转头叫后院的儿子出来帮忙送货。
  “晓得了。”
  不大一会儿,一个十五六岁,读书人模样的清秀少年从后院走了出来,正是苏娘子的儿子姜鹤。
  推着鹿车,帮杨蔓娘把花篮装上车,脸色微红的道:
  “大娘子,咱们这就走吧!”
  “好,多谢你。”
  杨蔓娘笑眯眯的道。
  她对这个腼腆的少年挺有好感的,当然这种好感不是指男女之情,大抵算是一种对弟弟的欣赏。姜鹤在城西的太白书院读书,不同于时下的很多读书人,只读书不事生产,姜鹤每次放假回家,读书之余,都帮着苏娘子送花做事,和自家老二杨士林一样,是个很懂事的少年。
  “哈哈,大娘子!我们是来早了嘛!”
  才进院门,便瞧见朱旭一家,报房的刘账房夫妻俩,还有朱贵一家已经来了,众人正站在前院新搭的灶台旁,一边烤火,一边寒暄。
  这就是中产宋人在自家办宴席的真实场面,没有太多的讲究,准备工作都在院子里,客人来了也都看得见,和现代农村大席有点像,在外面支起大锅,现炒现往桌子上上菜。
  不像那些富贵的高门大户,十几亩甚至几十亩的宅子,宴席自然是很讲究的,都是在室内大暖阁,由丫鬟婆子们把菜肴用食盒奉上,还有专门伺候漱口擦手的侍女,根本看不见厨房忙活的情况。
  “怎么会,外头冷,快进厅里喝茶说话儿吧!”
  客人到了,作为主家,杨蔓娘自然要陪客的。连忙把手上的活计交给老三,客气的上前呼道万福,招呼众人进前厅。
  朱旭带了夫人和大孙子还有小女儿,大掌柜朱贵则是和老妻还有小儿子夫妻一道来的,刘账房没有带旁人,就他们两口子。
  孙婶已经在桌子上摆好了各色果子,杨蔓娘一边倒茶,一边招呼众人吃果子。
  “大娘子,恭喜啊,你弟弟这般能干。不过今儿个怎么不见正主儿,二郎呢?”
  朱旭娘子笑着道。
  “他今儿......”
  “哈哈哈......”
  杨蔓娘正准备说话,外面传来一阵儿笑闹声。
  正是老二杨士林买酒回来了,后面跟着报房的几个撰稿,还有七八个报房跑腿儿的小郎君,嘻嘻哈哈一起抬着两大坛子酒进了院子。杨蔓娘还在一群人中看到了熟悉的面孔,好朋友吕小娘和吕小娘的哥哥吕大郎。
  连忙跟桌上的客人告罪,起身去迎。
  “怎么这么迟才来?还以为你不来了呢!”
  拉着吕小娘的手,杨蔓娘笑着抱怨道。
  “哎呀,我要不来,不得给你剩下一桌子菜了,我可没那么傻。”
  即使许久不见,两人见面还是自然的互相斗嘴,倒是让杨蔓娘想起了之前在矾楼的日子。
  安排吕小娘姐弟就坐,让雇的帮闲娘子倒茶,杨蔓娘又去招呼其他的客人,今儿来的客人大概有六十多位,不光有报房的人,杨蔓娘的朋友,还有老三杨盼娘的朋友,还有很多相熟的邻居,比如之前给他们做鞋子的张嫂子一家,保康门开酒楼的王家娘子。
  这个年代就是如此,很质朴,很看重同行,同乡之情,左邻右舍之情,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很多就是一两次的而互相帮忙而认识,然后拉拉家常,慢慢走动,互相请着赴宴,慢慢的,就成了熟人。
  午时正,宴席正式开始。
  帮闲娘子们拖着掌盘开始给各个桌子上上菜,猪头肉,蒸丸子,东坡肉,八宝豆腐,蜜汁酥酪,每一道菜热气腾腾的,充满了烟火气。
  望着外面缓缓飘落的雪花儿,看着坐满了前厅和两边厢房的客人,听着众人的嬉笑寒暄,推杯换盏,杨蔓娘一时间神色不禁有些恍惚。
  又是一年冬来到,穿越大宋已经整整一年了,不知不觉之间,她竟然已经拥有了这么多,在大宋认识了这么多人。上辈子的事情,似乎真的成了上辈子一般,在记忆中是那么的遥远。
  “大姐!”
  不知何时,老三杨盼娘走到了她的身旁,拉着她的手,有些担心的道:
  “你怎么了,没事吧?”
  “没事儿。”
  望着因为脸上长了肉,小骷髅眼儿变成杏眼的妹妹。
  杨蔓娘捏了捏那婴儿肥的小脸儿,莞尔一笑:
  “就是突然觉得幸福!”
  此心安处,是吾乡。
  ......
  今天是十一月十二。
  天公作美,没有下雪。
  也是杨蔓娘的新书《温宸绝密修仙手札》正式刊登的日子。
  几乎所有早上出来吃朝食的汴京人,都会顺手跟小经纪买一份朱雀门小报。第一页,《温宸绝密修仙手札》的八个字标题被印刷的大大的,旁边便是杨蔓娘的笔名“公子墨瑾”。
  开头第一章 ,《跳下禹王台》。
  这一天,全汴京城买了《朱雀门小报》的人家,都读到了这章令人眼前一黑的标题。
  跳下......禹王台?
  跳?下?
  大名鼎鼎的禹王台,汴京谁不知道。那里是春秋时候晋国的古吹台,有一百多尺之高,后来西汉初年,梁孝王喜好与文人墨客吹弹游乐,因此又增筑了吹台,将其增高了三十多尺,虽然后来历经几百年风吹日晒,磨平了一些,但那里依旧是一个悬崖啊!
  跳下禹王台,这标题简直是大胆又不可思议,让无数大宋读者又是震惊又是好奇!
  拜杨蔓娘的上一本《杨卿臣的随身师父》所赐,朱雀门小报增加了不少男性读者,如今小报的男女读者比例非常的均衡,几乎达到了1:1的健康比例,也就是说它在男女之中一样的受欢迎。
  曹家。
  今儿个大嫂子杨娇娇的生辰,因为不是整生辰,所以没有大办,只是家里的女眷们们聚在一起,叫了戏班子,在中庭的梅香暖阁里办了一场小宴。
  所以这一日,姑娘们自然也是没有去族学的。大家坐在大圆桌旁,一边吃茶吃果子,一边闲聊。
  “今儿请的是哪个戏班子?”
  曹晴瞧着戏子们有些眼生,显然不是家里养的的戏班子。
  “听说是春水班。”
  “哦?春水班么,他们最近倒是名气挺大的,我记得墨瑾公子似乎授权他们改编杨卿臣和神仙妹妹的故事哩。”
  小妹妹曹绵剥着橘子,笑嘻嘻的道:
  “正是哩!所以最近春水班才名声大噪嘛,好些人家做寿都请他们呢!”
  “也不知改编的怎么样了,可不要编的四不像,毕竟不是墨瑾公子亲笔。”
  曹晴是杨卿臣和神仙妹妹的铁杆拥趸,尤其喜欢杨卿臣对神仙妹妹的忠贞不渝,深怕戏班子会把结局改的面目全非。
  闻言不禁皱了皱眉,有些不放心的道。
  “我也担心呢,不过我觉得应该不会,那么多人喜欢神仙妹妹,他们若是改砸了,肯定得被人砸场子!”
  “之前小报上不是说,那位林班主,还专门找墨瑾公子上门讨教过么,想来改编应该不差的。不过,改编成戏可要花不少功夫的,再加上排练制衣裳,我琢磨着能看怎么都到过年前后了。”
  对面的曹溪舀了一勺荔枝蜜水掺进牛乳茶里,一边搅合,一边兴致勃勃的道:
  “不过,我现在倒是不着急改编的事儿了!哈哈,今儿早上墨瑾公子的书,你们都瞧了么?可太有意思了!”
  曹溪的话,瞬间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众人顿时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
  “哈哈!《温宸绝密修仙手札》,这个名字起的,又是绝密,又是修仙,谁能忍住不看才怪的!”
  “看了看了,自然是看了!哎呀,等了盼了快一个月才开的新书,能不看么!”
  “我一大早起来就让圆儿去买报了!”
  朱雀门小报上两日前便放出消息,说墨瑾公子的新书今日刊登的,所以一大早,曹家的小娘子们就都迫不及待的派自己的丫鬟去街上买报了。
  “哎呀,你们觉不觉得,墨瑾公子这一本新书,简直比上一本还要离奇啊!我怎么都没想到,那温宸居然跳下了禹王台!”
  “那不得死了?大家还记得吧,禹王台咱们去年重阳节登高的时候还去过去哩,那里那么高,怎么也得有一百多尺了?”
  “差不多,那么高的地方跳下来,温宸估计不死也得残废了!我实在想不出来,后面还能怎么样修仙啊,最可恶的就是那个荣庆,居然为了一只珠子背叛朋友,让人追杀温宸!”
  “呵呵,小妹,那可不是一只普通的珠子呀!那是随侯珠,珠联璧合中的“珠”,指的就是这天下至宝随侯珠。它是春秋战国时候随国的珍宝,是和和氏璧齐名的春秋二宝之一,随珠和璧,这世上谁不想要啊!”
  博学的曹韵喝了一口茶,笑着解释道:
  “我之前在一本史书上看到过,春秋时候,随国的君王随侯有一次在出游途中,遇见一条受了伤的大蛇,便心生怜悯,让随从给大蛇治伤,伤好后又将其放归草丛。后来,过了几个月,这条大蛇衔着一颗璀璨的夜明珠来到随侯府,来报答当初随侯的救命之恩。所以这珠子叫随侯珠,也叫灵蛇之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