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写小说养家 第133节
  白色的狐皮上,趴着一只年幼的西施犬,它们的外貌和名字一样美丽高贵,全身覆盖着长长的黑色毛发,非常的精致可爱。黑色的幼犬耳朵下垂,头上的长毛密集的快要遮住眼睛,又深邃又神秘感,杨蔓娘几乎一眼就喜欢上了。
  曹韵见状笑眯眯的道:
  “给她取个名字吧。”
  “真可爱,就叫幽影吧。”
  杨蔓娘福至心灵,给狗狗取了一个非常拉风的名字。
  之后,众人给幽影喂了牛乳,三人又一道吃了饭,聊了会天。
  眼见天色不早,才便各自散了。
  “大姐,她这么黑,就叫黑仔吧?”
  一到家,老三杨盼娘抱着小奶狗,笑眯眯的试图取名。
  “额......不行!她叫幽影。”
  “好吧。那就叫幽影。”
  杨盼娘倒是没有再纠结西施犬的名字,转而说起了正事儿:
  “大姐,我明儿回文绣院那边儿,能把咱俩的旧羊皮裘带过去吗?”
  杨蔓娘望着一脸懵懂的西施犬,拍了拍她的小脑袋。
  小幽影,你长大就感谢我吧!今天要不是我拦着,你就变闰土了。
  “不是给你做了新的羊皮裘了么,带旧的做什么?”
  杨蔓娘一脸诧异,今年刚一入秋,她便去苏家裁缝铺子,给姐弟三人都置办了新的厚衣裳。
  “额,不是我穿,我是想送给刘翠翠的。”
  不等杨蔓娘继续发问,老三杨盼娘便竹筒倒豆子似的说了其中的缘故:
  “刘翠翠她娘最近又生了个女儿,所以,她家钱有些紧,她上次回去把她的新羊皮裘留给她娘了,所以,最近都穿旧的,那旧的年头久了,穿着一点都不暖和的。”
  “唔,可以。家里还新做了一双羊皮靴子和暖帽,我最近暂时用不上,你也送给那个刘翠翠吧!”
  杨蔓娘没有犹豫便点头答应了,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一把别人,她自然是没有意见的。
  不过她还是有些不解:
  “你们文绣院不都是家境殷实的人家么?刘翠翠家怎么会生了个女儿就日子紧了?”
  文绣院收学徒是看家境的,毕竟每年的学费不便宜,当初杨盼娘能入学,也是家里有了钱的缘故,如果是原本在南熏门那样的家境,鱼院长也不会收她的。
  所以,想来那刘翠翠能入学,家里的家境应该也不差的。
  “哎,别提了,翠翠她娘不是前些年连续生了三个女儿么,然后,她爹就盼着她娘这一胎能生个儿子,谁知道又是个女儿,她爹四十一了,怕自己无后,死后没人摔盆,前段时间便把家里的钱,一半给了她三叔家,说以后要和她三叔一起养侄儿了,等死后让侄儿摔盆,所以,她家如今日子就有些紧了。”
  “啊?那她娘呢?她娘没反对吗?”
  杨蔓娘来大宋这么久了,自然知道如今这个年代,杨盼娘说的这种情况很普遍。世人都把生儿子,传宗接代作为首要任务,谁家若是没有一个儿子,那简直跟天塌了没两样。所以很多男人不管再穷都要生儿子,若是实在生不出,就过继,若是过继不了,那就是养侄子,拿侄子当儿子看待,就为了死后有人给自己摔盆。
  像她之前在话本儿里写杨卿臣一辈子都没有成亲,没有生子,很多男性读者对此都颇有微词的,甚至还有很多读者来信,要求她给杨卿臣过继一个儿子。
  “她娘一个女人又不当家,能有什么法子。”
  老三杨盼娘摇了摇头,一脸同情的道:
  “哎,世人都想要个儿子传宗接代,光耀门楣,都把女儿当泼出去的水。”
  说着一脸忿忿,将一份小报递了过来:
  “你看还有这李氏小报上,最近还有人骂神仙妹妹牝鸡司晨哩!”
  “我瞧瞧。”
  不得不说,一个人不可能受到所有人喜爱,总有人会挑毛病,就连神仙妹妹也不能免俗,虽然被无数大宋读者所喜爱,但最后还是不免有人喷。盖因为杨蔓娘之前在书里写了千夜以皇太后的身份主政西夏,还改革了部曲制度,所以便戳到了某些人的肺管子。
  上面有一位叫“子曰先生”的,大骂千夜是牝鸡司晨,说朝政是男人的事儿,后宫就不该干政,应该三从四德。
  杨蔓娘看着手里的《李氏小报》蚌埠住了。
  我尼玛!又来!没完了是吧!你比西夏人都封建!
  谁说女人不能干政,要三从四德!
  毁灭吧!
  那就写本女尊给你开开眼!
  第90章
  “大姐, 咱们真的要请报房的人啊?”
  最近汴京的天气越来越冷了,外面滴水成冰。
  早上起来,老二杨世林洗罢脸, 换上羊皮裘出门的时候, 有些踟蹰的道:
  “那么多人, 可有些麻烦哩!”
  客厅里, 杨蔓娘哈哈一笑,一边洗脸一边笑着道:
  “不麻烦,家里有喜事儿自然要庆祝的。我心里有数, 保证妥贴的,你尽管请你们报房的人就是了,你们东主和大掌柜都请一下, 再把报房关系好的也都请来, 我再告诉老三一声,叫她到时候也回来, 我再叫上吕小娘他们兄妹俩,到时候咱们也热闹热闹,给屋子里聚一聚人气。”
  昨儿杨士林回来, 告诉她一个好消息, 他升职了,如今是报房对外拉广告的小管事,手底下管着三五个人,每月的工钱也比原先涨了一倍。
  杨蔓娘自然为他高兴, 所以便提议请客庆祝一番。
  其实, 原本夏天的时候,搬家就该办温居宴的,当时朱贵还提过一次, 只是杨蔓娘每天要写稿子没有时间,如今完结有了空闲,又赶上杨士林升职,正好便两件事儿一起庆祝。
  “那好吧!大姐。”
  杨士林答应了一声,带上暖帽去报房了。
  杨蔓娘可没有说大话,请客她自然是有办法的。
  洗漱罢,梳好头发,吃罢了朝食,她便留下白绾绾和幽影看家 ,换了厚衣裳,去了巷子口的行老家里。
  是的,你没猜错,她要雇人。
  如今家里的宅子虽然不算大宅,但一亩半的面积,也着实不小了。二进的宅子,房前屋后,加上厢房耳房,还有风雨连廊,地窖和边边角角的,夏天倒没什么,可冬天扫雪实在不是一个小工程。
  之前住南熏门和保康门那边儿还好,就一个院子,姐弟几个早起不多大功夫也就清理了,如今却不行,只有他们姐弟俩,还是前后院,上一次下雪,光扫一个出行的小路,就花了她不少的功夫还没扫完,后来还是老二杨士林回来扫的。
  除此之外,还有每天的一日三餐,要洗的衣裳被褥,打扫屋子的卫生,喂猫喂狗喂鱼这些事情,虽然都不是什么重活儿,但杂七杂八的,一样样干下来,也实在不少。
  如今老二杨士林又升了小管事,肯定更忙了,她自己也不久后就要再开新书,家务活儿两人自然就更顾不上了。
  所以,家里雇人这事儿,是势在必行的。
  “杨大娘子,最近少见啊!”
  观音桥这边儿的行老姓乔,叫乔福山,年纪瞧着约莫五十来岁,瘦削的脸,留着长长的山羊胡子,见人总是未语先笑,是个非常和煦的老头儿。一般这一片儿的人家,有什么雇人和租赁的事儿,都习惯找他。
  见杨蔓娘上门,笑呵呵的开门招呼道:
  “快进来吧。”
  “好。”
  乔老的腿脚不大好,走的慢。杨蔓娘也不着急,慢悠悠的跟着对方进了院子。
  说起来,杨蔓娘和乔老,只能算是互相认识的点头之交,不过老二杨士林和乔老倒是很熟,家里之前刚买宅找木竹匠人,老二杨士林便是从乔老这里找的。
  不过,杨蔓娘对这位乔老的印象也挺深刻的,他显然是个交友广阔的人,这一个夏天,她几乎每次走到街口,都能瞧见这位乔老拄着拐杖,提着一壶茶,坐在街口的大榆树下纳凉,不时的摘两串榆钱儿,一边慢悠悠的嚼着,一边跟往来的三教九流之人闲聊。
  来大宋这么久了,杨蔓娘自然知道,他这可不是不务正业,而是行老这个职业的习惯,就像之前开牙行的金三万一样,他们总是致力于认识跟多的人,和大家混个面儿熟,让雇佣和被雇佣的人都信赖自己,从而更好的为自己招揽生意。可以说,这个法子还是很管用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观音桥这边儿,无论是老住户,还是新搬来的,这位乔老都能搭的上话儿。
  这不,像杨蔓娘这样不出门的宅女,要雇人了都是第一个找他。
  “呵呵,不知大娘子家里是要雇什么人?是要女使还是要人力?要会做什么的?拆洗人?本事人?针线人?还是厨娘马夫?”
  听了杨蔓娘的来意,乔老捋须笑呵呵的问道。
  在大宋女使是宋人对女佣人的称呼,人力则是指男佣人,而所谓的本事人就类似于贴身丫鬟,拆洗人顾名思义,就是负责洗衣裳的妇女,针线人和拆洗人类似,是负责缝纫的妇女,至于厨娘和马夫自然不必说。
  除此之外,还有身边人,乳娘,杂役,园丁等许多工种。大宋的家政队伍,可以说是非常的庞大且分类精细了。
  “大娘子吃盏茶吧!”
  乔老太笑眯眯的端着茶水过来。
  “多谢大娘。”
  杨蔓娘起身接过乔老太递来的茶水,笑着回道:
  “最近天冷了,家里的活计有些忙不过来。打算雇一个会拆洗针线的,一个厨娘,再要一个门房外加扫雪的,先雇一个月,工钱照给,若是合适的话,可以一次签三年长契。”
  宋朝的主仆关系,可不是签死契。宋律对仆人的权利也提供了一定的保护,在大宋奴仆交易是禁止的,仆人和主人之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而是雇佣关系。主家雇佣奴仆必须要订立契约,契约上写明雇佣的期限和工钱,时间到期之后,主仆关系即可解除。
  “这个容易。门房我这里有五位可选,拆洗针线人也有三位,都知道跟脚,老实可靠。”
  乔老翻了翻名册,笑着道:
  “至于厨娘,昨儿正好有一位从刘家酒楼出来的,手艺很是不错,明儿个一早我让他们到您府上。”
  “那就拜托乔老了。”
  杨蔓娘笑着道:
  “对了,一事不烦二主,我这边七日后,要摆酒请客,还要烦请乔老替我租赁餐具桌椅酒器这些。”
  “好说好说。大娘子瞧一瞧这册子上,有哪些要用的东西,我提前准备好,到时候提前一日让人给你送到府上。”
  乔老将物品清册递过来,笑眯眯的道。
  这样请客租赁碗碟桌椅的事情,在大宋是非常常见的。大宋民间有句话,凡合用之物,一切赁至,不劳余力。
  很多不常用、但偶尔又必须用的东西,一般人家买了也不划算,借还得落人情,所以大多选择租,比如新娘出嫁坐的花轿、要穿的衣裳、接待宾客宾的酒器、排办宴席的椅桌、甚至中产家庭的妇人们出席某些交际场合戴的贵重首饰,都可以租赁,非常的方便,杨蔓娘请客自然也是入乡随俗。
  选完租赁的器皿,从乔老家出来,已经是午时了。
  也到了吃昼食的时辰,一个人也犯不上开火做饭,索性便在老苏家食肆吃了一碟子旋炙猪皮肉,喝了一碗蘑菇汤。又在点心铺子买了一匣子玫瑰蜜合酥饼,顺便在旁边的宠物店里,给白绾绾和幽影买了小鱼干儿和牛乳。
  在宋代,士大夫和平民百姓都喜欢插花和摆放花艺,温室培育鲜花应运而生。所以商家们也投其所好,基本上随便进入每一家店铺,哪怕是冬天,里面都必然有鲜花装饰,有需求自然就有生意,也就使得几乎每条街上都有花店,春天卖桃花、杏花、牡丹、芍药,夏天卖石榴花,荷花和牡丹芍药,秋天有桂花、菊花,冬天则有梅花,山茶和腊梅和水仙。
  杨蔓娘路过街头新开的孙娘子鲜花铺子,被门外艳丽的山茶花吸引住了脚步,遂便进去选了一只白瓷瓶,让店主给插了一瓶好看的山茶水仙,才抱着一堆战利品,哼着歌儿心满意足的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