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拍电影整顿娱乐圈[九零] 第69节
  所以主席团成员对这种在国际上声名鹊起的新锐导演,能主动到威尼斯来参展,非常欢迎的。
  毕竟非竞赛单元的参展影片还是以稳妥为主,人家也只是想在这个平台展示一下,然后拓展欧洲市场,威尼斯这边也乐见其成,几乎都是双赢的事情。
  所以在接到《戏楼魅影》剧组申请以后,威尼斯方面当仁不让地就把这部电影作为电影节开幕影片。
  今年威尼斯电影节开幕式是8月30日,池影他们要提前过去,然后在那边待一段时间直到结束。
  池影把这些事跟谈逸都说了,他也挺替少爷高兴的,毕竟上次“许仙”的戏份跟“法海”平分了,这一次付远琛是当仁不让的男主角。
  这次剧组过去,主演肯定是要再走红毯的,而且还不需要大家一块走,特别凸显个人……
  谈逸的那些同事们听着这些事,觉得特高大上,一个个一边装作在忙这忙那,一边一字不漏地都入了耳。
  卫小敏在这方面的资源可能就比较差了,要走红毯的话,肯定还要有人帮忙去主动跟各大品牌商借衣服的。
  意呆利又是时尚之都,四大时装周之一的“米兰时装周”就在意呆利,像这种老牌儿时尚之都,跟“巴黎时装周”的逼格就比“伦敦时装周”和“纽约时装周”要逼格高一点。
  池影通过上几次合作,与艾琳家主设计师以及d家的主设计师都关系挺好。
  池影首先联系了艾琳家的主设计师,告知对方,他们有女演员要去参加威尼斯电影展的开幕式,而且是开幕电影欧洲首映式。
  对方极其感兴趣,尤其是在这种顶级时尚国度的平台展示,他们当即就表示愿意全力配合。
  艾琳家在米兰那边也有欧洲总部,卫小敏她们可能还要提前去意呆利米兰试装。
  最开始卫小敏得到消息,说要去威尼斯的时候都急死了。
  她以前只是混电视圈的,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资源和人脉。但是卫小敏也在网上看过两次颁奖礼的一些介绍,知道这里面名堂很多。既然池影愿意帮她牵线,她当然也是感激不尽。
  d家那边池影也试着联系了一下,d家的主设计师非常喜欢池影的影片,他觉得这位女导演身上的时尚气质非常强,而且对色彩的感悟以及对画面的掌控也是圈内顶级的,像《白蛇传》电影中的每一帧画面单独截下来,都是可以直接当做时尚大片的。
  国际上,电影导演们不像电影演员,一般都不大混时尚圈,偏偏池影又是一个例外,她是女性又比较年轻,通过这么几次打交道,算是在时尚圈也有一定人脉了。
  像d家的。
  孙妍妍和陆伟四月份的时候,已经悄悄拿了证,但是酒席也还没办。
  这次如果能去威尼斯电影展的话,正好两个人算是做蜜月旅行了。
  孙妍妍是自费去的。
  本来郑志宏是让她跟这次电影参展团一块儿去,但是孙妍妍这个人比较硬气,不想占宏图影业这边的便宜。
  所以就她和陆伟先单独行动了,他们俩跟各自单位都请了婚假,提前去了欧洲,到了开幕式那段时间,再去威尼斯和剧组会合,听着特时尚特高级!
  第84章 威尼斯访谈
  在池影问鼎米国电影金球奖之前,华国电影人在国际电影奖项上的最高斩获,就是欧罗巴三金。像陈大导,就获得过法国戛纳电影金棕榈奖。
  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电影节,其实是最早的全球a类电影节,如果单纯从这种评级来看,并不比米国好莱坞的金球奖或是奥斯卡金像奖差。
  但是米国的经济霸主优势摆在这儿,好莱坞又是全球电影工业的聚集地,影响力无与伦比,所以欧罗巴三金一直被认为比米国的这边的金球奖和金像奖略微差一点。
  像戛纳电影节,是每月的5月份中旬开始,通常是12天,法国人强调的是艺术与商业的平衡,所以电影节评审的时候考虑的是电影艺术性与商业性平衡。
  同时戛纳又最喜欢找一些好莱坞的明星来走红毯,所以在欧洲三金中,曝光度是排第一的。
  同时戛纳电影节也是全球最大的电影交易市场之一,
  吸引着全世界各地的片商、投资人以及媒体。
  当初在拍《白蛇传》的时候,郑志宏一度就非常想来戛纳转一转,并且还曾催促过池影,能不能往前赶一赶拍摄进程,这里头主要就是出于商业性考虑了,而且这里也确实是卖片的好地方。
  至于柏林电影节,池影从来没想过要去,因为这个电影节是每年2月的中下旬,几乎要跟好莱坞那边的重量级颁奖礼是同一个时间段,两边冲突了。
  而且柏林电影节强调的是政治性,虽然也讲究对新人的扶持,包括设有“最佳处女作奖”之类的奖项,着重于扶持新导演,但是对于池影这种强调商业化的导演路线并不相符。
  这一次的威尼斯电影节是8月30号开始,9月9号结束,总共11天。
  威尼斯电影节是历史上最悠久的电影节了,创立于1932年,被誉为“电影节之父”。
  金狮奖的评审,更偏好于“作者电影”,实验性叙事和美学突破,追求的是视觉创新。
  像意呆利人也是非常浪漫的,在水城举办这种电影节,就更偏向于学术与艺术讨论。
  电影节强调电影就是要以导演为核心,这与好莱坞的制片人为核心的取向是不一致的。
  池影现在在国内拍电影,其实决策权非常大,包括题材的选择,拍摄计划的制定,所有的演员挑选,甚至最后的剪辑权都由她全权操控了。
  这三部电影的制片人几乎都不怎么干涉专业拍摄事务。
  像好莱坞那边就完全不同了,普通导演根本就没有最后剪辑权,即使是很多知名大导演也多数如此。所以在这方面,池影其实比好莱坞的导演们权力更大,自主性和作者性更强。
  一定程度上,池影能这么快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与这种放任自流、野蛮生长的现实有关。
  归根结底,池影现在已经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拍摄一些主题深刻的,更有实验性质的电影。
  这次参展团是八月二十几号就到了意呆利,前期一些准备工作以后,就在8月30号晚上6点参加了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式。
  《戏楼魅影》被选为开幕电影。
  在主要演员走过红毯以后,池影是跟着电影节主席阿尔贝托一起进入会场的。
  当时90分钟电影之后,效果非常令人满意,全场所有的观影者在沉默片刻之后,都起立鼓掌,掌声长达5分钟之久。
  第二天,电影节的所有官方出版物都是头版头条报道了这部电影的。
  比如像《威尼斯电影节日报》,头版整版就是《戏楼魅影》的海外版海报。这版海报的背景最上部是暗影下的徽式建筑,黛瓦白墙;中间部分是传统的戏台,上面是没有面孔的戏剧人物;而最下半部则是女一号“潘晓燕”的上半张脸,只露出一双眼睛,还带着厚厚的刘海,与上面的戏台融为一体。
  海报的左侧是男主角“周定邦”只露出了半边身子,而右侧则是女二号“白凤英”,她穿着戏服,整个戏曲扮相,也只露出了左边身子……
  所有这些人物形象,都是不完全的;与电影中上部黑白分明的徽式建筑共同构成了一个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一种诡异艳丽的感觉,与这部片子中的“全员恶人”的主要情节紧密结合在一起。
  除了《威尼斯电影节日报》以外,其它与电影节相关的国际权威媒体,比如《综艺》、《国际影评》,还有一些意呆利的本土媒体,都纷纷统一用头版头条报道的《戏剧魅影》这场电影。
  《好莱坞报道者》这种有米国背景的国际电影刊物,为了区别于其它媒体的报道,将眼光聚焦于导演池影,特约她做了一份专访,专访的题目就是《新生代电影革命者:对话华国最年轻的票房奇迹导演——池影》
  威尼斯,秋日上午——当25岁的池影导演走进我们的采访间时,我们所有人都愣了一下。
  她有着一张典型的东方人的面孔,个子不高,却非常清瘦,套着卫衣。
  她甚至都可以去米国某所高中,冒充一位高中生。
  偏偏如此,池影导演的第三部 电影《戏楼魅影》刚刚以1.5亿人民币的票房收官,成为今年华语电影市场票房冠军,现在又在威尼斯电影节开幕式上,作为开幕电影与欧洲的观众见面了。
  而她的第二部 电影《白蛇传》目前还在米国热映,这部以华国传统神话作为故事内核的电影,为这位年轻的女导演带来了两座金球奖和一座奥斯卡金像奖。
  作为华语片历史票房纪录创造者,《白蛇传》同时也杀进了今年北美地区票房前十名,目前排行第三……
  池影导演的外表似乎与“商业片大导”的标签格格不入,而恰恰是这种强烈的反差,折射出华国电影正在经历着剧烈的变革。
  parti:艺术与商业性的钢丝绳
  q:您的三部电影累计票房已经超过了10亿人民币,但是北美地区的影评人却总是在争论,认为你的电影是“裹着商业糖衣的艺术片”,你是怎么定义自己的创作呢?
  a:其实这个问题对我而言,就像我们要在冰淇凌中分清楚糖与奶油的存在,艺术性与商业性它们早就融为一体了。
  比如说我们在拍摄《白蛇传》的时候,探讨的是“人性和欲望”,但是却以非人的眼光去审视探究这一切的。
  而这一部《戏楼魅影》,最开始走的是悬疑惊悚路线,可是当观众离场时,他们讨论的更多的是“人性中的恶”。
  商业性不是原罪,它是可以让更多的人听到你声音的扩音器。
  q:但是扩音器也会扭曲原声,在投资方施压的时候,你是如何坚守住自己的路线的?
  a:怎么说呢?可能我比较幸运,我的投资者有时候甚至比我更强调“艺术性”,我们在拍《白蛇传》的时候,我的投资人就说“这样拍一点都不艺术,我们应该遵从人物的内心……”
  当时我就跟他毫不留情地说,“如果遵从人物内心的拍法,这部片子就要pg-13了,我们的海外票房怎么办?”
  这时候他才做了退缩。所以有的时候反而是我在坚守商业底线。
  partii:华国电影的“商业化浪潮”
  q:作为导演,在这种商业化浪潮中,你感知到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a:在我之前,华国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商业片导演,他们也有着不错的票房成绩,但是更多的华语电影人还在追求艺术性和教育性。
  随着各种新的媒体进入普通人生活,电影在华国已经越来越被边缘化,我们不得不跟众多娱乐方式争夺观众。
  我们想做的并不是硬性区分商业性和艺术性,我个人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华国观众回到电影院中来。
  电影从诞生以来,并没有“艺术片”和“商业片”之分,这都是后人强加给它们的。而作为“第七艺术”,它是为了人类的娱乐和精神生活而存在的。
  一部电影不好看,观众不愿意走进电影院去欣赏它,这都是很直观的,也是电影人的失败和耻辱。
  但是随着华国商业片导演越来越多,现在电影市场已经逐渐开始回暖了,电影也重新成为华国群众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
  q:这种变化的背后驱动是什么?究竟是资本驱动还是文化自觉?
  a:这两者都有。
  随着中国入世进程的加快,我们必然面临着非华语电影的冲击。华国导演已经认识到,如果我们自己本土故事都讲不好,怎么和外来的强者竞争。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传统艺术美学与商业化电影工业的拉扯中成长起来的,小作坊终究是无法打败工业化大生产,我们必须认清这个事实,在这个浪潮中,我们首先要活下来,才能去追求更多。
  partiii:女性凝视与产业桎梏
  q:
  你的每一部电影都是以女性的视角来构建的,这种刻意的强调会不会成为你自己的桎梏。
  a:我不认为有这种疑虑,我自己是女性,我当然优先于女性的视角来讲故事,华国有一半以上的女性,整整6亿以上人口要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精神后花园。
  她们在工作中与男人平分秋色,而在家庭生活中则要付出的更多,即使这样,很多时候她们依然被忽视……
  我作为她们当中的一员,更愿意让她们获得愉悦!
  q:但是数据显示,华国票房前十中只有你一个人是女性……
  a:这只是开始,会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导演走到人们视线中来。
  其实这也确实是事实,你看,即使在好莱坞女性导演也不多。
  q:你在多种场合都强调商业性,可偏偏又在金球奖和奥斯卡中有所斩获,你是如何定义你自己的?
  a:对我的定位很明确,我就是一位商业片导演,至于我的电影中艺术性有多少,从来不在我的考虑范围。我只希望能把故事讲好,我只希望我的观众能在90分钟观影过程中获得愉悦,而不是走出电影院后后悔掏了这张电影票的。
  我对我自己的故事负责,我也对我的观众负责。
  partiv:创作解剖与行业动态
  q:你的三部电影都是不同的类型,第一部 是常见的好莱坞小妞片,第二部是神话特效大片,第三部又是惊悚悬疑片,你在选择题材时又是如何考虑的?
  a:怎么说呢?想拍就拍了,多做不同尝试。我在拍第一部 电影的时候才22岁,生活有各种各样的可能,电影的题材自然也有各种各样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