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种种迹象表明,池也心中亦不平静。
沈青宛暗自回味。
……
池也轻车熟路地来到里正家门口,正了正神色,见门未关,便径直走了进去,边走边喊:“宋叔!宋婶!”
屋里的人闻声走了出来,问道:“池也?什么事啊?”
“嘿嘿。”
池也面带微笑走上前,道:“这不是天儿热了嘛,我在城里买了两个西瓜,拿给宋叔宋婶解解暑。”
宋仁厚饶是活了这么多年,也没听说过什么西瓜,他只知道南瓜和冬瓜。
“西瓜?”
“对,我尝着味道不错,清热解暑,特意买给你们尝尝。”池也摘掉竹篓,放在他们面前。
宋仁厚夫妇瞧着竹篓里两个其貌不扬的绿皮大圆疙瘩,心里直犯嘀咕。
池也笑了笑,并未多作解释,只道:“我们进屋去,我切给您尝尝,您就知道了。”
宋仁厚无奈,只好领着她进了堂屋。
临近晌午,里正的两个儿子、儿媳以及孙子孙女皆在家中。听到动静,齐齐来到桌旁。
切好的西瓜整齐地摆在桌子上,宋家众人也不客气。
西瓜刚一切开,香甜的气息便扑鼻而来,汁水顺着刀刃流至桌上,引得人食欲大开。
“不错!”宋仁厚连连点头,想不到这绿皮红瓤的西瓜竟如此可口,连忙招呼道,“池丫头,你也吃!”
“我在家吃了。”
其他人连话都顾不得说,恨不得一头钻进西瓜里,闻言重重地点点头。
宋仁厚几口便吃完一块,直到上面完全不见红颜色,才将瓜皮放到桌上。
他咽下口中的西瓜,擦了擦嘴,意犹未尽道:“池丫头,这两个西瓜花了多少银钱?我拿银子给你。”
“宋叔那么客气做什么。”
“前两次的事,我还没跟您道谢,这西瓜权当是我这个做晚辈的一点心意。日后在村里,还要麻烦宋叔多加照拂。”
提及池家大房一事,宋仁厚心中一哽。
若非他是里正,他这辈子都不想跟他们一家有任何瓜葛,实在太过胡搅蛮缠,令人烦心。
“这次前来,我还有一事想请里正帮忙。”
宋仁厚警惕地看着池也,暗道:莫非是大房的人又去她家闹了吧?
“什么事?”
见他如临大敌的模样,池也解释道:“嗐,我就是想把我家旁边的那片空地买下来,盖座新房子。”
还好。
宋仁厚松了一口气,应道:“嗯。”
嗯了一半语气又上扬,瞪大眼睛,吃惊地看着池也,“嗯?”
“你要盖房子?”
“对,现在住的茅草屋年久失修,有些漏雨。正好最近手中有些银子,就想着盖座新房子,我们也能住得舒坦些。”
这下不仅宋仁厚,宋家其他人也惊讶地看向她。
听池也的口气,似乎不打算再建一座茅草屋。但若要建好一点的房子,起码要十几二十两。她如何能在这两三个月的时间里赚这么多银子?
不过,没人真的去问她。
宋仁厚:“你下午跟我去官府走一趟。”
“那就先谢过宋叔了!”池也笑道。
第37章 池也家旁的那片空地是无主之地,需得向官府报备,订立契约、缴纳税……
池也家旁的那片空地是无主之地,需得向官府报备,订立契约、缴纳税费、完成土地登记变更后,方能在这片土地上建造房屋。
其中的程序有些繁琐,好在有宋仁厚帮忙。
他熟门熟路地带着池也走完所有程序,池也只需在相关文书上签字画押即可。
签字时,还引起宋仁厚一阵怀疑。
池也只好推说是沈青宛教池木、池棠识字时,自己也跟着学了些,这才打消他的疑心。
池也顺利买下茅草屋旁的一亩空地,契书到手,算下来花了不到五两银子。
回到家后,她又马不停蹄地去往三叔三婶家,带着西瓜和草莓。
池家分家后,原本的房子归大房,旧茅草屋归二房。
池长福一家先前只得暂且和二房同住在旧茅草屋,随后在村子里另寻一处空地,盖起一座新的茅草屋。
因此,池长福深谙其中的门道。
池也便想请他帮忙联络石工瓦匠,采买建造房屋所需的木材、石材等相关材料,顺便帮忙督造房屋。
池长福听罢,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
这些日子,池竹每日回到家中,总要把大堂姐,也就是池也,夸赞一番。
池长福夫妇听得耳朵都生了茧子,池竹仍乐此不疲,仿佛永远也说不完。
久而久之,池也的形象在池长福夫妇心中悄然发生了变化。
所以,当池也突然提出要盖新房时,他们竟也不觉奇怪,甚至有点本该如此的笃定感。
池长福询问起池也更多细节,他心中也好有个底,"你打算建什么样的房子?"
池也沉吟片刻,想起兄妹二人的憧憬,入乡随俗地回道:“一进青砖瓦房。”
青砖瓦房?!
池长福心中正盘算着该请几个工匠,哪家的材料既实惠又耐用。
忽然听闻池也的要求,他不禁心中一震,又惊又疑地说道:“青砖瓦房至少要百两银子,你哪来这么多钱?”
池也搬出昨天对付池木池棠的那套说辞,轻描淡写道:“我帮官府做了点事,得了些赏银。”
好端端的,怎的又扯上了官府?
池长福眼睛一眯,随即想起昨日突然造访的衙役。
那衙役说永安村的老虎已被一位小兄弟打死,让他们不必再为此事担惊受怕,但那衙役并未指名道姓。
而池也说从官府那得了赏银,他倒是知道县衙悬赏五百两征召能人异士除虎这件事,难不成……
难不成池也就是衙役口中的‘小兄弟’?!
“永安村的老虎该不会是你打死的吧?”
虽然出口的是问句,但池长福心中已然有了答案。
池也心里“咯噔”一声,狐疑地看着他,一时不知该如何作答。
古代的消息也这么灵通吗?
从她领到赏银那刻开始算起,还不足二十四小时,池长福是怎么知道的?
池也的惊讶无可厚非。
昨日王县令一接到消息,便立刻派人将消息送往周围各村。
今日上午她早早出门去五味斋送菜,下午又去了衙门。回来后便直接来了池长福家里,根本无暇留意村里的八卦风向。
是以池也还不知道消息已经传开了。
池长福见她这副表情,心中残存的两分疑虑也消失殆尽。他十分笃定,衙役口中的那人定是池也!
“你这丫头胆子怎么这么大!受伤没有?”
池长福又惊又怒,但因男女有别,他不便上去检查,急得原地跳脚。
“三叔,你冷静点。”
“你看,我这不是活蹦乱跳的嘛!”
说完池也原地转了个圈,还蹦了几下。
池长福冷哼一声,双眼瞪圆,“真出了什么事,我看你怎么办!”
池也不欲在此事上跟他纠缠,笑嘻嘻地转移了话题。
池长福叹气,事已至此,也不好再说什么。
随后二人重新坐下,认真商讨起房屋格局。
房屋大多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北边是正房,两侧各有一间耳房。
而正房又分为三间,仅在中间留一道进出堂屋的门。中堂用作吃饭、会客等日常活动,两边用作卧室。
由此形成“三正两耳”的五间格局。
大门开在东南方向,据说风水好。
有些人家还会在南边置办“倒座房”。倒座房坐南朝北,通常与正房间数相同,用作客房或下人的住所。
但池也家一没下人,二没客人,也就没必要建这倒座房。
东西厢房和正房格局一样,各三间,中间用作娱乐休闲场所,两边用作卧室。
“算上沈青宛,你们也才四个人住,不如把其中一边的厢房改成厨房。”
池长福思量片刻,秉着能省则省的原则,提出自己的建议。
池也沉思片刻,觉得可行。空房间多了也是留着落灰,打扫起来费时费力。
不如简化格局,既省钱又省空间。考虑到大门在东南方,她决定把西厢房留作卧房,这样隐私性要好一些。
“那就西厢房留作卧房。”
“至于东厢房……”池也思索片刻,补充道:“还是建三间屋子。中间用作厨房,另外两间,一间用作柴房,一间用作浴房。”
浴房建在厨房边上,提送热水也方便,省得来来回回跑许多趟。
池长福点了点头,记下,接着问道:“那驴棚和茅房建在西南角?”
池也眉头紧皱,那不是一进门就闻到臭味了?
尤其是现在已经入夏了,处理不好,气味只会更加难闻。
池也这样想着,仿佛已经闻到臭味,不禁抬起手在鼻前扇了扇。
沈青宛暗自回味。
……
池也轻车熟路地来到里正家门口,正了正神色,见门未关,便径直走了进去,边走边喊:“宋叔!宋婶!”
屋里的人闻声走了出来,问道:“池也?什么事啊?”
“嘿嘿。”
池也面带微笑走上前,道:“这不是天儿热了嘛,我在城里买了两个西瓜,拿给宋叔宋婶解解暑。”
宋仁厚饶是活了这么多年,也没听说过什么西瓜,他只知道南瓜和冬瓜。
“西瓜?”
“对,我尝着味道不错,清热解暑,特意买给你们尝尝。”池也摘掉竹篓,放在他们面前。
宋仁厚夫妇瞧着竹篓里两个其貌不扬的绿皮大圆疙瘩,心里直犯嘀咕。
池也笑了笑,并未多作解释,只道:“我们进屋去,我切给您尝尝,您就知道了。”
宋仁厚无奈,只好领着她进了堂屋。
临近晌午,里正的两个儿子、儿媳以及孙子孙女皆在家中。听到动静,齐齐来到桌旁。
切好的西瓜整齐地摆在桌子上,宋家众人也不客气。
西瓜刚一切开,香甜的气息便扑鼻而来,汁水顺着刀刃流至桌上,引得人食欲大开。
“不错!”宋仁厚连连点头,想不到这绿皮红瓤的西瓜竟如此可口,连忙招呼道,“池丫头,你也吃!”
“我在家吃了。”
其他人连话都顾不得说,恨不得一头钻进西瓜里,闻言重重地点点头。
宋仁厚几口便吃完一块,直到上面完全不见红颜色,才将瓜皮放到桌上。
他咽下口中的西瓜,擦了擦嘴,意犹未尽道:“池丫头,这两个西瓜花了多少银钱?我拿银子给你。”
“宋叔那么客气做什么。”
“前两次的事,我还没跟您道谢,这西瓜权当是我这个做晚辈的一点心意。日后在村里,还要麻烦宋叔多加照拂。”
提及池家大房一事,宋仁厚心中一哽。
若非他是里正,他这辈子都不想跟他们一家有任何瓜葛,实在太过胡搅蛮缠,令人烦心。
“这次前来,我还有一事想请里正帮忙。”
宋仁厚警惕地看着池也,暗道:莫非是大房的人又去她家闹了吧?
“什么事?”
见他如临大敌的模样,池也解释道:“嗐,我就是想把我家旁边的那片空地买下来,盖座新房子。”
还好。
宋仁厚松了一口气,应道:“嗯。”
嗯了一半语气又上扬,瞪大眼睛,吃惊地看着池也,“嗯?”
“你要盖房子?”
“对,现在住的茅草屋年久失修,有些漏雨。正好最近手中有些银子,就想着盖座新房子,我们也能住得舒坦些。”
这下不仅宋仁厚,宋家其他人也惊讶地看向她。
听池也的口气,似乎不打算再建一座茅草屋。但若要建好一点的房子,起码要十几二十两。她如何能在这两三个月的时间里赚这么多银子?
不过,没人真的去问她。
宋仁厚:“你下午跟我去官府走一趟。”
“那就先谢过宋叔了!”池也笑道。
第37章 池也家旁的那片空地是无主之地,需得向官府报备,订立契约、缴纳税……
池也家旁的那片空地是无主之地,需得向官府报备,订立契约、缴纳税费、完成土地登记变更后,方能在这片土地上建造房屋。
其中的程序有些繁琐,好在有宋仁厚帮忙。
他熟门熟路地带着池也走完所有程序,池也只需在相关文书上签字画押即可。
签字时,还引起宋仁厚一阵怀疑。
池也只好推说是沈青宛教池木、池棠识字时,自己也跟着学了些,这才打消他的疑心。
池也顺利买下茅草屋旁的一亩空地,契书到手,算下来花了不到五两银子。
回到家后,她又马不停蹄地去往三叔三婶家,带着西瓜和草莓。
池家分家后,原本的房子归大房,旧茅草屋归二房。
池长福一家先前只得暂且和二房同住在旧茅草屋,随后在村子里另寻一处空地,盖起一座新的茅草屋。
因此,池长福深谙其中的门道。
池也便想请他帮忙联络石工瓦匠,采买建造房屋所需的木材、石材等相关材料,顺便帮忙督造房屋。
池长福听罢,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
这些日子,池竹每日回到家中,总要把大堂姐,也就是池也,夸赞一番。
池长福夫妇听得耳朵都生了茧子,池竹仍乐此不疲,仿佛永远也说不完。
久而久之,池也的形象在池长福夫妇心中悄然发生了变化。
所以,当池也突然提出要盖新房时,他们竟也不觉奇怪,甚至有点本该如此的笃定感。
池长福询问起池也更多细节,他心中也好有个底,"你打算建什么样的房子?"
池也沉吟片刻,想起兄妹二人的憧憬,入乡随俗地回道:“一进青砖瓦房。”
青砖瓦房?!
池长福心中正盘算着该请几个工匠,哪家的材料既实惠又耐用。
忽然听闻池也的要求,他不禁心中一震,又惊又疑地说道:“青砖瓦房至少要百两银子,你哪来这么多钱?”
池也搬出昨天对付池木池棠的那套说辞,轻描淡写道:“我帮官府做了点事,得了些赏银。”
好端端的,怎的又扯上了官府?
池长福眼睛一眯,随即想起昨日突然造访的衙役。
那衙役说永安村的老虎已被一位小兄弟打死,让他们不必再为此事担惊受怕,但那衙役并未指名道姓。
而池也说从官府那得了赏银,他倒是知道县衙悬赏五百两征召能人异士除虎这件事,难不成……
难不成池也就是衙役口中的‘小兄弟’?!
“永安村的老虎该不会是你打死的吧?”
虽然出口的是问句,但池长福心中已然有了答案。
池也心里“咯噔”一声,狐疑地看着他,一时不知该如何作答。
古代的消息也这么灵通吗?
从她领到赏银那刻开始算起,还不足二十四小时,池长福是怎么知道的?
池也的惊讶无可厚非。
昨日王县令一接到消息,便立刻派人将消息送往周围各村。
今日上午她早早出门去五味斋送菜,下午又去了衙门。回来后便直接来了池长福家里,根本无暇留意村里的八卦风向。
是以池也还不知道消息已经传开了。
池长福见她这副表情,心中残存的两分疑虑也消失殆尽。他十分笃定,衙役口中的那人定是池也!
“你这丫头胆子怎么这么大!受伤没有?”
池长福又惊又怒,但因男女有别,他不便上去检查,急得原地跳脚。
“三叔,你冷静点。”
“你看,我这不是活蹦乱跳的嘛!”
说完池也原地转了个圈,还蹦了几下。
池长福冷哼一声,双眼瞪圆,“真出了什么事,我看你怎么办!”
池也不欲在此事上跟他纠缠,笑嘻嘻地转移了话题。
池长福叹气,事已至此,也不好再说什么。
随后二人重新坐下,认真商讨起房屋格局。
房屋大多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北边是正房,两侧各有一间耳房。
而正房又分为三间,仅在中间留一道进出堂屋的门。中堂用作吃饭、会客等日常活动,两边用作卧室。
由此形成“三正两耳”的五间格局。
大门开在东南方向,据说风水好。
有些人家还会在南边置办“倒座房”。倒座房坐南朝北,通常与正房间数相同,用作客房或下人的住所。
但池也家一没下人,二没客人,也就没必要建这倒座房。
东西厢房和正房格局一样,各三间,中间用作娱乐休闲场所,两边用作卧室。
“算上沈青宛,你们也才四个人住,不如把其中一边的厢房改成厨房。”
池长福思量片刻,秉着能省则省的原则,提出自己的建议。
池也沉思片刻,觉得可行。空房间多了也是留着落灰,打扫起来费时费力。
不如简化格局,既省钱又省空间。考虑到大门在东南方,她决定把西厢房留作卧房,这样隐私性要好一些。
“那就西厢房留作卧房。”
“至于东厢房……”池也思索片刻,补充道:“还是建三间屋子。中间用作厨房,另外两间,一间用作柴房,一间用作浴房。”
浴房建在厨房边上,提送热水也方便,省得来来回回跑许多趟。
池长福点了点头,记下,接着问道:“那驴棚和茅房建在西南角?”
池也眉头紧皱,那不是一进门就闻到臭味了?
尤其是现在已经入夏了,处理不好,气味只会更加难闻。
池也这样想着,仿佛已经闻到臭味,不禁抬起手在鼻前扇了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