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我觉得我这次怕是考不上,便是考上了名次应当也不会太靠前。”
  这话说出来裴元倒是相信,天下才子如过江之鲫,沈霁在其中能争个中上都已然不易,点上了进士排名靠后这对他来说,亦是很正常的事。
  “那又怎样?考不上难道回家不考了。这一路来京城是什么滋味你自己也尝过,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都是轻的,你比我在外面的交际多,该比我听说得更多,光是今年潭州的举人就有两个病死在路上了。”
  且不说路上多艰难险阻,又要花费多少银子。只说来回耗费的时间,这事就想都不该想。
  “大丈夫志在四方,你我能托着妻儿远行,却绝没有往回走的道理。你若中了进士为官四方,到那时难道你连官都不做了,也要回家去不成。”
  “那不一样!”沈霁被裴元说得脸色有些难看,“再说我只是想想,也没说一定要回去。”
  “你爹娘不是非要你回去,他们比你更舍不得你的前程。他们是想要你把嫂子和两个孩子送回去,对不对。”
  有些话,当儿子的即便知道也不好说出口。但裴元向来没有这个顾忌,毕竟父慈子孝在他这里就是个笑话。
  沈家二老是想要沈霁把媳妇孩子送回去,让于氏代替沈霁在二老跟前尽孝。至于沈霁一个人在外面那也好说,且不提身边有奴仆们伺候,便是少了人,再纳一个姨娘跟在身旁也不妨嘛。
  沈霁当然知道爹娘的意思,他狠不下心真不管爹娘,也不愿意把妻子儿女送回去,想来想去竟然暗自期盼要是自己没考上倒也好了,到时候就带着妻儿回老家,这样就谁都不为难了。
  “你看看你这嘴,非要把什么都戳破了才行,也就我受得了!”
  “你放心,换个人我且用不着操这个闲心。”裴元没好气地又给沈霁把麦冬茶给倒满。
  “明天就要张榜,你榜上有名就给我麻溜地去准备馆选,选上了皆大欢喜,选不上留在京城等着任官,我给你想办法去个好地方。到时候由着你是把爹娘安抚好还是接去身边尽孝,都随你。”
  “要是名落孙山,你就趁早买个宅子定下脚来。要不然到时候你回去了,嫂子和孩子都不一定跟你回去。”
  “你想办法?你能想什么办法,还不是去求关家。”当初裴元对关家一直都是敬着客气的态度,现在一而再再而三地为了自己去求关家两个舅舅,沈霁多少有些不愿意。
  “怕什么,等来日我入了翰林院,关家用得着我的地方更多。要他们安置一个你,不过是我从他们那里要些回报,很公平。”
  有些事就得与光同尘,这次考试裴元对自己有底气,唯一的不确定只不过是明日到底能排第几。但不管排第几,自己这几年都注定要给关家当门面。
  既如此,趁着好开口能开口的时候,当然得让他们尽心尽力替自己把沈霁安排好。毕竟自己一个人入翰林院太孤单,身边总该有几个挚友亲朋才好。
  “你就这么确定,你一定能考上?”
  “我就这么确定,我一定能考上。”
  裴元这幅成竹在胸的样子看得沈霁直翻白眼,随即便起身匆匆往外走。跟他说了这么会儿话就被灌了满肚子的麦冬茶,人都要憋出毛病了!
  这一边两个等着张榜出成绩的举人老爷在为了未来忧愁思虑,另一边决定他们人生的那张名单,已然从贡院出来入了皇城。
  “陛下,贡士名册礼部尚书张大人呈上来了。”
  “把人叫进来吧。”
  今年春闱的主考官是礼部尚书张傅,今年刚要做五十大寿的张大人,先是入了内阁后又被钦点为春闱会试的主考官,可谓是正经的春风得意。
  本来模样中等又长得有些黑壮敦实的张大人,这会儿拿着名册入了乾清宫暖阁,整个人看上去都比往日身姿更挺拔,脸色更红润。
  “启禀陛下,臣不负陛下期望,贡士名册已经选出来了。”
  “说了多少次了,稳重些。殿试还没过,爱卿的尾巴可已经翘起来了。”
  高坐庙堂的皇帝开口便带着浅浅的慵懒之意,话说出口虽是教训,可殿内只要会喘气的都明白皇帝对张大人很满意。
  不管是风平浪静没出现漏题舞弊的流言,还是定下‘君子中立而不倚’的考题,都让这两年已经现了些许老态的皇帝十分满意。
  现在坐在龙椅上的这位爷,从年轻时自己朋党争来了皇位,到前几十年搅动风云由着朝堂上各党派互相攻讦制衡,再到如今眼看着结党之势越来越盛,而自己却一年比一年老迈虚弱。
  一辈子跟前朝先帝们做派相悖的圣人,终于醒悟过来党争要不得。
  但党争之风一旦成了气候,就再没有停歇的时候。便是找借口由头把党争的核心老臣们杀的杀贬的贬,也依旧会有后面的人一往无前的补上来。
  除非皇帝下死手把整个朝廷乃至整个天下,卷入党争的官吏都杀上一遍,或许那样还有机会回头,可皇帝能这么做吗敢这么做吗?
  他不敢,所以他只能投鼠忌器一般重用锦衣卫,固执地挑选新的没根基的读书人入朝,想要一点点把朝堂上的老人替换下去。
  臣子们也知道皇帝不敢,所以他们也由着皇帝重用锦衣卫、挑选新的官员,反正用不了多久,这些人也还是会选择这个党,或是那个党的。
  帝王和臣子们各有各的心思,各自也知道对方的心思,但又都不互相戳破,朝堂上还是好一副海晏河清君臣相得的局面。
  皇帝打开今科取的进士名单,从后往前一路看,看到最前面几个,排在第一的两个字上顿了一下,“这个裴元,可是关家那个未嫁人的娘子生的儿子。”
  “启禀陛下,正是那个裴元。”
  “听说他入赘了?”
  “是,裴元先被过继做了嗣孙,后入赘给谢家娘子。如今谢家娘子分了家,也跟着一起来了京城。”
  说话的是站在一旁毫不起眼的一个内侍,皇帝听了这话点点头,前日下午关宁业才递了一桩案子进来,现在裴元的名字又排在榜首。
  皇帝有些老迈的手指在裴元的名字上来回摩挲半晌,“去把裴元的考卷来过来,朕要看看。”
  第100章
  关家,对于皇帝来说一直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关家老太爷曾做过还只是二皇子的皇帝的老师,不是唯一的那一个,甚至不是为主的那一个,但皇帝至今都觉得他从关老大人身上学到的东西最多,最有用。
  关如璋只比皇帝小两岁,年轻的时候曾给他做过两年伴读。后来关家遭贬谪的时候关如璋十五岁,已经给当时的太子效力了将近一年。
  十五岁的少年郎,正是意气风发张扬快活的年纪,连跑腿都带着一股子冲劲儿,跟后来再回京城之后那个八面玲珑圆滑得甚至有些没骨气的关家大爷,压根就不是一个人。
  也是从权力场上尸山血海中趟过来的皇帝从未问过自己的小伴读,这些年经历了什么,个中滋味除了自己实在不足为外人道,自己与他都是一样。
  正因为如此,当初从各家
  挑选二郎入锦衣卫,皇帝是专门给了关家机会的。幸好关宁业那小子抓住了,如此一来也免了自己一场难受。
  现在又多了一个跟关家有关系的人,等待裴元的时间里皇帝用手指来回摩挲在裴元的名字上。
  “姓裴……”当年要是关家没出事,关家那个大女儿一定会在后宫有一席之地。只可惜啊,那么个从小就有一副好容貌的女子,竟便宜了岳州那么个无赖乡巴佬。
  “陛下,裴相公的这个裴,是裴家另一支的裴。”
  “啰嗦,难道朕不知道他是被过继出来的。”
  皇帝身边的刘太监是自小陪着他长大的,从儿时到出宫,从二皇子府到东宫再到回到皇宫,这人一直都在。
  现在由他掌管司礼监,民间的传言司礼监的掌印太监便是名副其实的宰相,便是内阁的阁老见了他们,也不敢不给面子。
  他们或许不如内阁的阁老有名望有体面,朝廷和天下怎么维持怎么运作也得靠这些内阁的大人们。但他们能坏事啊,真要是得罪了他们,他们给人下蛆坏事,那可是一干一个准。
  刘内监在皇帝跟前一向说话随意,一句话说得不好皇帝便要斥责。但人人都知道这不算什么,斥责过了刘公公依旧是圣上身边最受信任的人。
  裴元的试卷排在第一,用不着翻捡很快就有人送了来,一同送来的还有第二、第三名的试卷,以防皇上兴致来了要看,这要是让圣上等第二轮,底下伺候的人就该挨罚了。
  皇帝最看重的题目只有一道:君子中立而不倚。本质上这道题目是要探究考生对结党和党争的看法,也是如今朝堂甚至读书人中最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当官的要分边站,要是不选边站这个官很快就要当不下去。
  师承、籍贯、学派、官职等等等等,都能成为官员之间用来区分你我的依据。你是江东的我是江北的,你师承何处我又师承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