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大夫人冯氏一边帮着老太太念叨丈夫这事办得不行,一边又要转过头来哄小孩儿一样哄着庞氏,总不能真让老太太带着刚找回来的大姑子走了,那成什么样子了。
冯氏是关家当年在岭南给关如璋找的妻子,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话本不错。流放的路上关家确实吃尽了苦头,但到了流放地之后,一家子也就安顿下来了。
冯家是当地的大户,冯氏是家中庶女。要是搁以前关家风光的时候,冯家的嫡女也高攀不起关家的大少爷,可这不是落魄了吗,那就又是另一说了。
一个庶女不值钱,把女儿嫁给关如璋冯家是在赌一个关家东山再起的可能,关如璋娶冯家女,则是为了一家人能尽快在流放之地扎下根来。
当年关老太爷在世的时候就说过,关家落魄能在流放之地好好活下来,全家上下都要记得冯氏的恩。没有她一而再再而三的回冯家,关家还不知道要吃多少亏、遭多少难。
好在岭南大族规矩不如京城大,冯氏又是个泼辣爽利的性子,自嫁给关如璋以后便是关家的当家奶奶,当年在岭南如此,之后回了京城亦是如此。
三年前关如璋和关如琅两个没本事,裴元回去了,得靠她才能哄得住婆婆不生气,又留得住大姑子在府里住下。
现在三年过去,关如璋依旧是坐在一旁沉默听着母亲的训,看不出一丁点儿人前圆滑世故的样子。还得冯氏过来,装腔作势地说前院有衙门的人急着找他,才把人关大老爷救出来。
“母亲要是说什么不好听的你千万忍一忍,等回去了你跟我说。”
“跟老爷说有什么用,老爷要能顶用我这会儿就不来了。”
还有几天就要腊八了,过了腊八就是年。这么大个府里什么事不要她操心。关如璋要真能哄得住婆婆,她才不给自己找事呢。
不顶用的关如璋无言语对,只能站在廊下冲冯氏连连作揖。
看着冯氏深吸一口气摆出一副眉开眼笑喜气盈盈的样子进了颐寿堂,关如璋又站在门口听了一小会儿,听见里面只有冯氏清脆的说话声,这才转身离开。
“母亲,您先消消气儿,您要是责怪大妹妹把元哥儿他们安排在府外住,那这事媳妇起码也有一半的错。”
“你别来替他们求情,我知道你一向是个好的,只他们兄弟姊妹几个心思重得很。”庞氏说着话,又抬手往关令仪额头上虚点了两下。
当年不得已在岳州扔下关令仪,这事就成了庞氏心里一根刺,这些年多少人在自己跟前说,当年的情况没有谁做错了都是不得已,但庞氏心里过不去就是过不去。
直到把女儿找回来,哪怕再心疼这些年关令仪的遭遇经历,但孩子回来了一直堵在心口的那股气也就散了。
但亲生的母女脾性性子总有相似之处,关令仪当初回是回来了,可才住了个过年就说要自己一个人搬出去住。
为这事一向圆滑世故,什么都讲究个顺其自然强扭的瓜不甜的关如璋气得暴跳如雷。
在他看来这事要么不做,就稀里糊涂的不认下,大被一盖黑不提白不提。现在把人接回来了,哪还有让关令仪自己出去过日子的道理。
兄妹两个争得谁也不让谁,庞氏为此气得又病了两回,最后也是冯氏出马才劝住了关令仪。
她也不说什么母子天性也不说什么大局为重,她只说裴元,关令仪住在关家,等过几年裴元进京跟府里的关系就比她不住在府里要近一步。
官场是什么地方,都是先敬罗衫后敬人。裴元背后有没有关家,跟关家两个舅舅的关系到底有多近,这对裴元都是有帮助的。
这些东西裴元可以选择不要,但在他初入仕途的时候却不能没有。
这个道理关令仪其实比冯氏更加明白,只是这些年的经历让她一时直想着咬牙较劲儿罢了。直到被冯氏点透,关令仪才心甘情愿留在关家住下来。
平日里也会时不常的跟着老太太或是嫂子弟妹出门往来交际,时间长了也重新在京城结交了三五好友,偶尔在府里弄个诗会赏花品茶。
渐渐的关令仪在岳州的事鲜少有人再提及,在岳州做了那么多年外室的关氏才真正做回关家的大小姐。
这次裴元带着妻女来京城,关令仪把儿子安顿到外面的宅子也不把人带回来,在庞氏看来这就是闺女心里那点儿别扭劲儿又犯了。
“母亲这话说得,当心大妹妹伤心。”裴元和谢九九怎么住,都是关令仪找冯氏这个大嫂商量好的,要不然那两房的人也不能送过去。
“您只瞧见大妹妹没把您外孙接府里来,怎么没瞧见她让元哥儿去住的是哪儿,城西那宅子不也是您给大妹妹的私房,这跟住府里哪有不一样。”
宅子确实是关令仪回来以后庞氏私底下给的,当年回京城之后家里陆续找过两回关氏,人没找回来庞氏心里难受,便把自己的私房拿出来,给不知道还在不在这个世上的女儿准备了一份家产。
那时候备下来不过为了给自己一个安慰,谁也没想到关令仪真的有回来的一天,这些本就是给她准备的东西,庞氏自然当着全家人的面都交给了她。
“住在外面哪有府里好,马上就要过年了。他们两个小孩子家家的刚到京城,人生地不熟的,这个年还不知道怎么过。”
“娘,这话我昨儿就跟您说了,裴元的家是九九当。咱们问也不问人家一句就把人接到府里来,不合适。”
庞氏当然知道关令仪说的是什么意思,外孙是入赘给了谢家姑娘。现在要接外孙一家来府里,按道理是得先问过外孙媳妇的意见。自家虽是高门大户,可也不能不讲理。
“那怎么着,住过去了就真不来了,把咱们娘俩都忘在脑后了?”
“老太太诶,您瞧瞧这是什么。”
庞氏年纪大了,都说老人老了跟小孩儿差不多,眼下冯氏和关令仪可不就是把庞氏当个孩子哄。冯氏把早上谢九九差人送来的拜帖拿出来,“人家明儿就带着您外孙过来,还有您的重孙女。”
“怎么还递帖子?”庞氏接过帖子,脸上的神情明显缓和了不少,嘴上还忍不住嘀咕,“明天一早就派人去接,京城他们不熟,大冷的天走岔了路可不行。”
关令仪本想说有送过去的两房家生子在,怎么也不至于叫裴元和九九走认错了门。但冯氏给她使了个眼色,关令仪便把到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现在这话不说比说了强。
府里还多的是事要忙,哄好了婆婆冯氏没留多久,就从颐寿堂出来。
跟着一起出来的是起身送冯氏出颐寿
堂的关令仪,姑嫂两个顺着抄手游廊往外走,丫鬟们都落在后面好几步路。
“今儿多亏嫂子了,要不然我和大哥真是拿老太太没法子。”
“要不说你们是亲生的呢,一个比一个犟,劝人也不知道迂回着些,还是我这个当媳妇的关键时刻能顶用吧,换个人来可就不灵了。”
“行了,大冷的天别送了,停云斋那边我还得去看看,今年过年老太太肯定要留元哥儿他们在府里,停云斋离颐寿堂近,住那里最合适。”
冯氏自顾自说着就把这事给定下就风风火火的走了,留下关令仪站在门口没忍住叹了口气。
自己这个大嫂处处都好,可就是总要夹枪带棒地挤兑一下杨氏,哪怕人家压根没在这儿。
杨氏,是关如琅的妻子。杨家也是京城的大户,杨氏的母亲还是世代都在钦天监为官的世家。
两人的婚事是从小就定下的娃娃亲,后来关家出事贬谪去了岭南,临走前关家老太爷是写了退婚书给杨家的。
知多年之后从岭南回来,杨家又主动找上门来,说退婚的事关家说了不算,得两家都点头才能算数。
那时候关家还没官复原职,杨家能做到这份上还有什么好说的,后来关如琅到了年纪就跟杨氏成亲了。
家里经受过大变,老太爷去世之后老太太又一直健在,兄弟两个从未想过要分家的事,冯氏和杨氏这对妯娌自然也只能一个屋檐下住着。
本来两人关系不错,冯氏性子泼辣当年冯家又帮过关家,她又是长媳,府里她当家杨氏也从未有过二话。
但住在一起几十年,又怎么可能一点矛盾都没有。
尤其冯氏泼辣能干,杨氏却是个淡雅无争的性子,两人相处起来便是什么解不开的矛盾都没有,还是都觉得跟对方说也说不到一处去,吃也吃不到一处去。
再加上冯氏一进门就连着生了两个儿子,杨氏跟关如琅成亲二十年,却直到五年前才生了个儿子。
大户人家的太太奶奶们比的可不就是这些,谁的娘家厉害,谁的嫁妆更多,谁嫁过来管家一言九鼎,谁生了儿子谁生了女儿,甚至连谁今日头上多了支金簪,也能拿来说嘴。
关家的规矩还算严,但也免不了有奴仆私底下嘀咕。时间长了,冯氏觉得自己管家最累这些年家里数她最劳苦功高,即便杨氏娘家势大,也越不过她去。
冯氏是关家当年在岭南给关如璋找的妻子,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话本不错。流放的路上关家确实吃尽了苦头,但到了流放地之后,一家子也就安顿下来了。
冯家是当地的大户,冯氏是家中庶女。要是搁以前关家风光的时候,冯家的嫡女也高攀不起关家的大少爷,可这不是落魄了吗,那就又是另一说了。
一个庶女不值钱,把女儿嫁给关如璋冯家是在赌一个关家东山再起的可能,关如璋娶冯家女,则是为了一家人能尽快在流放之地扎下根来。
当年关老太爷在世的时候就说过,关家落魄能在流放之地好好活下来,全家上下都要记得冯氏的恩。没有她一而再再而三的回冯家,关家还不知道要吃多少亏、遭多少难。
好在岭南大族规矩不如京城大,冯氏又是个泼辣爽利的性子,自嫁给关如璋以后便是关家的当家奶奶,当年在岭南如此,之后回了京城亦是如此。
三年前关如璋和关如琅两个没本事,裴元回去了,得靠她才能哄得住婆婆不生气,又留得住大姑子在府里住下。
现在三年过去,关如璋依旧是坐在一旁沉默听着母亲的训,看不出一丁点儿人前圆滑世故的样子。还得冯氏过来,装腔作势地说前院有衙门的人急着找他,才把人关大老爷救出来。
“母亲要是说什么不好听的你千万忍一忍,等回去了你跟我说。”
“跟老爷说有什么用,老爷要能顶用我这会儿就不来了。”
还有几天就要腊八了,过了腊八就是年。这么大个府里什么事不要她操心。关如璋要真能哄得住婆婆,她才不给自己找事呢。
不顶用的关如璋无言语对,只能站在廊下冲冯氏连连作揖。
看着冯氏深吸一口气摆出一副眉开眼笑喜气盈盈的样子进了颐寿堂,关如璋又站在门口听了一小会儿,听见里面只有冯氏清脆的说话声,这才转身离开。
“母亲,您先消消气儿,您要是责怪大妹妹把元哥儿他们安排在府外住,那这事媳妇起码也有一半的错。”
“你别来替他们求情,我知道你一向是个好的,只他们兄弟姊妹几个心思重得很。”庞氏说着话,又抬手往关令仪额头上虚点了两下。
当年不得已在岳州扔下关令仪,这事就成了庞氏心里一根刺,这些年多少人在自己跟前说,当年的情况没有谁做错了都是不得已,但庞氏心里过不去就是过不去。
直到把女儿找回来,哪怕再心疼这些年关令仪的遭遇经历,但孩子回来了一直堵在心口的那股气也就散了。
但亲生的母女脾性性子总有相似之处,关令仪当初回是回来了,可才住了个过年就说要自己一个人搬出去住。
为这事一向圆滑世故,什么都讲究个顺其自然强扭的瓜不甜的关如璋气得暴跳如雷。
在他看来这事要么不做,就稀里糊涂的不认下,大被一盖黑不提白不提。现在把人接回来了,哪还有让关令仪自己出去过日子的道理。
兄妹两个争得谁也不让谁,庞氏为此气得又病了两回,最后也是冯氏出马才劝住了关令仪。
她也不说什么母子天性也不说什么大局为重,她只说裴元,关令仪住在关家,等过几年裴元进京跟府里的关系就比她不住在府里要近一步。
官场是什么地方,都是先敬罗衫后敬人。裴元背后有没有关家,跟关家两个舅舅的关系到底有多近,这对裴元都是有帮助的。
这些东西裴元可以选择不要,但在他初入仕途的时候却不能没有。
这个道理关令仪其实比冯氏更加明白,只是这些年的经历让她一时直想着咬牙较劲儿罢了。直到被冯氏点透,关令仪才心甘情愿留在关家住下来。
平日里也会时不常的跟着老太太或是嫂子弟妹出门往来交际,时间长了也重新在京城结交了三五好友,偶尔在府里弄个诗会赏花品茶。
渐渐的关令仪在岳州的事鲜少有人再提及,在岳州做了那么多年外室的关氏才真正做回关家的大小姐。
这次裴元带着妻女来京城,关令仪把儿子安顿到外面的宅子也不把人带回来,在庞氏看来这就是闺女心里那点儿别扭劲儿又犯了。
“母亲这话说得,当心大妹妹伤心。”裴元和谢九九怎么住,都是关令仪找冯氏这个大嫂商量好的,要不然那两房的人也不能送过去。
“您只瞧见大妹妹没把您外孙接府里来,怎么没瞧见她让元哥儿去住的是哪儿,城西那宅子不也是您给大妹妹的私房,这跟住府里哪有不一样。”
宅子确实是关令仪回来以后庞氏私底下给的,当年回京城之后家里陆续找过两回关氏,人没找回来庞氏心里难受,便把自己的私房拿出来,给不知道还在不在这个世上的女儿准备了一份家产。
那时候备下来不过为了给自己一个安慰,谁也没想到关令仪真的有回来的一天,这些本就是给她准备的东西,庞氏自然当着全家人的面都交给了她。
“住在外面哪有府里好,马上就要过年了。他们两个小孩子家家的刚到京城,人生地不熟的,这个年还不知道怎么过。”
“娘,这话我昨儿就跟您说了,裴元的家是九九当。咱们问也不问人家一句就把人接到府里来,不合适。”
庞氏当然知道关令仪说的是什么意思,外孙是入赘给了谢家姑娘。现在要接外孙一家来府里,按道理是得先问过外孙媳妇的意见。自家虽是高门大户,可也不能不讲理。
“那怎么着,住过去了就真不来了,把咱们娘俩都忘在脑后了?”
“老太太诶,您瞧瞧这是什么。”
庞氏年纪大了,都说老人老了跟小孩儿差不多,眼下冯氏和关令仪可不就是把庞氏当个孩子哄。冯氏把早上谢九九差人送来的拜帖拿出来,“人家明儿就带着您外孙过来,还有您的重孙女。”
“怎么还递帖子?”庞氏接过帖子,脸上的神情明显缓和了不少,嘴上还忍不住嘀咕,“明天一早就派人去接,京城他们不熟,大冷的天走岔了路可不行。”
关令仪本想说有送过去的两房家生子在,怎么也不至于叫裴元和九九走认错了门。但冯氏给她使了个眼色,关令仪便把到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现在这话不说比说了强。
府里还多的是事要忙,哄好了婆婆冯氏没留多久,就从颐寿堂出来。
跟着一起出来的是起身送冯氏出颐寿
堂的关令仪,姑嫂两个顺着抄手游廊往外走,丫鬟们都落在后面好几步路。
“今儿多亏嫂子了,要不然我和大哥真是拿老太太没法子。”
“要不说你们是亲生的呢,一个比一个犟,劝人也不知道迂回着些,还是我这个当媳妇的关键时刻能顶用吧,换个人来可就不灵了。”
“行了,大冷的天别送了,停云斋那边我还得去看看,今年过年老太太肯定要留元哥儿他们在府里,停云斋离颐寿堂近,住那里最合适。”
冯氏自顾自说着就把这事给定下就风风火火的走了,留下关令仪站在门口没忍住叹了口气。
自己这个大嫂处处都好,可就是总要夹枪带棒地挤兑一下杨氏,哪怕人家压根没在这儿。
杨氏,是关如琅的妻子。杨家也是京城的大户,杨氏的母亲还是世代都在钦天监为官的世家。
两人的婚事是从小就定下的娃娃亲,后来关家出事贬谪去了岭南,临走前关家老太爷是写了退婚书给杨家的。
知多年之后从岭南回来,杨家又主动找上门来,说退婚的事关家说了不算,得两家都点头才能算数。
那时候关家还没官复原职,杨家能做到这份上还有什么好说的,后来关如琅到了年纪就跟杨氏成亲了。
家里经受过大变,老太爷去世之后老太太又一直健在,兄弟两个从未想过要分家的事,冯氏和杨氏这对妯娌自然也只能一个屋檐下住着。
本来两人关系不错,冯氏性子泼辣当年冯家又帮过关家,她又是长媳,府里她当家杨氏也从未有过二话。
但住在一起几十年,又怎么可能一点矛盾都没有。
尤其冯氏泼辣能干,杨氏却是个淡雅无争的性子,两人相处起来便是什么解不开的矛盾都没有,还是都觉得跟对方说也说不到一处去,吃也吃不到一处去。
再加上冯氏一进门就连着生了两个儿子,杨氏跟关如琅成亲二十年,却直到五年前才生了个儿子。
大户人家的太太奶奶们比的可不就是这些,谁的娘家厉害,谁的嫁妆更多,谁嫁过来管家一言九鼎,谁生了儿子谁生了女儿,甚至连谁今日头上多了支金簪,也能拿来说嘴。
关家的规矩还算严,但也免不了有奴仆私底下嘀咕。时间长了,冯氏觉得自己管家最累这些年家里数她最劳苦功高,即便杨氏娘家势大,也越不过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