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向来还算圆滑聪明的裴郎君在这事上显得格外迂直,怎么都不肯说半句哄人的假话。
一直等到谢九九缠磨累了,倒在裴元身侧脑袋枕在他腿上,叹息谢家这一代人看来又没个读书的种子时,裴元才小小声哄她:再耐心等一等,再过几年我给你生一个读书种子。
裴元这话说得一本正经,人却是不正经得很。
再之后谢九九便也没精力去想谢文济到底有没有天赋读书的事,只在被裴元托着一下一下挥汗如雨的时候,浑想着这人要是不读书,说不定还能去考武状元,这精力也忒好了些!
不过那些说到底也都是夫妻私底下说的话,明面上从来没有显露过半分。谢九九想得通,谢文济现在还不大,考不上进士也不能不读书了。
都说读书明理,他即便以后跟着自己学怎么当云客来的掌柜,肚子里也不能没一点墨水。又或是书读得多了心思清明了,以后有自己想做的事那都可以。
况且现在就不读书了还能干嘛?他的身体是比小时候好了,却也只是比小时候好。真把他带到云客来去,他还是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抗的弱鸡崽子。
到时候别干活没学会,反而天天跟着那些老饕酒鬼学移了性情。要是再学坏一点,到时候自己和娘哭都没地儿哭去。
所以不管是裴元还是谢九九,对于谢文济的安排都不着急。行不行的都先在书院里读着呗,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谁知关如琅却不是这么想的,对于谢家一个小商户人家愿意花钱供一个读书人,他是打心眼里觉得是好事。毕竟外甥现在是谢家人,要是以后小舅子也能一起入仕,对外甥来说便是最天然的同盟和助力。
下午把客人送走,可不就捎带手把谢文济给叫过去了。
关如琅当年以二甲第八名入翰林院任编修,这个起点不可谓不高。随便挑拣四书里的句子考一考谢文济,就知道这孩子在读书一道上且还没开窍。
十四岁是不大,但对于读书人来说也不小了。要是这几年还不能开窍又一门心思只想考功名,那往后少说十来年都得吃些苦头了。
谢文济不好,谢家就没法好。谢家不好谢九九自然要多操心,谢九九整日围着谢家操心,自己外甥难道还能袖手旁观?这便是一大家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粗浅道理。
谢家很知礼懂分寸,关如琅为了姐姐和外甥着想自然也不见外,点拨谢文济之余也把他天资不够,这几年须得下狠功夫才有可能考中秀才的事给点明了。
“我知我不是聪明人,姐夫为何没同我把话说明白我也懂。好在关大人把话给我挑明了,要不然我还得被姐夫哄着,是个读书的‘尚可’,往后前途‘不可估量’的天纵之才。”
谢文济面上有些故作的哀怨,更多的还是在故意跟姐姐告状,‘你看你看,你丈夫看在你的面子上光知道哄我了,也不说实话。’
谁知谢九九一点点意外的神色都没有,还一副爱莫能助的表情对着谢文济。
张嘴想说什么又觉得说出来的话好像也不能安慰人,最后只得干巴巴的说了句:‘家里还有银钱供得起你,好好读书。’就再说不出别的什么话了。
气得谢文济愤愤然一跺脚,抱着关如琅从裴元的书房里挑出来拿给他的书就往后院走,看样子都不用问,就知道肯定是找黄娟告状去了。
谁知黄娟听儿子说完,反而还松了一口气。颇为怜惜的摸摸儿子头,“我就说你们姐弟三个都没走了谢家的种,哪有那么容易出个读书人。乖啊,咱们可千万别在这件事上强求。”
大女儿聪明得很,可聪明劲都放在赚钱做生意上。二儿子贴心有分寸,但要说聪慧伶俐哪怕黄娟是亲娘也说不出口。
小女儿芝娘从小是个话少的,聪明不聪明的还不好说,力气却是从小就大。这才不到十岁就能提着两个装满水的木桶,从后院的水井往厨房去。
三个崽子就老二这一个读书人,当娘的自然想儿子读书想他出息,可想归想自知之明也得有。这会儿听谢文济这么一说,人家非但没有失望,还觉得挺正常挺好。
状没告成,还被亲娘对于自己没天赋一事完全不意外给刺激大了的谢文济,气得晚上都没出来吃饭。
反倒是晚间来后院吃饭的关如琅听黄娟和谢九九说话,听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之后笑得不可自抑。
笑够了才拍手称好,谢文济读书没天赋不是大事,怕就怕家里人寄予厚望一昧强压,到最后书读不成人却废了,那才是鸡飞蛋打。
关如琅在谢家才住了短短几日,就已经渐渐觉出这
家人的好来。
谢家世代从商,士农工商,士族大家向来轻视商人,却也明白商场如战场的道理。
商人逐利,却也跟农人一样旱涝不定。生意好了赚得盆满钵满,生意不好或是年成不好,亏得倾家荡产也是常有的事。
尤其谢家是靠一副扁担起家,到谢九九这里算是传到第四代。没有走过大运也没有吃过大亏,才有了云客来这么个饭庄。
谢家比旁人更加懂得顺势而为,有赚自然最好,赚不到能保住不亏本亦可。实在没法子要亏本,只要别把老底子都亏了也行,
总之还有翻身的余地,睡一觉醒来第二天的日子照样能过。
所以不管是谢家人还是谢文济本身,清楚自己天赋有限走读书这条路注定要吃大苦头还不一定能有出息,失望又却也不多。
不说黄娟和谢九九,就是还在生气的谢文济其实也就那么回事。老吴叔已经偷摸去看过,生气是生气,但气着气着就困了的谢文济这会儿已经睡着了。
一家子没一个跟自己较劲的,关如琅吃过饭后忍不住抽空低声跟关令仪说了一句:“元哥儿留在容县,姐姐该放心了。”
第二天就是中秋,这个中秋对于现在住在谢家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意义非凡。
谢家守孝守了三年,谢德昌去世的时间长了,日子过得和寻常人家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到了过节的时候才能体会到那种怅然和难受。
裴元已经三年没有跟关令仪一起过中秋,关令仪和关如琅已经三十三年没有一起过中秋,现在都团聚了,席面好酒和月饼反而成了陪衬。
一家人围坐一张老大的圆桌,除了承平和高义回家过节,家里两个妈妈和老吴叔、春儿、唐全、曹勇也没有再另起一桌。
对于谢九九来说他们也是一家人,这么好的一个中秋,就该大家一起过。
关如琅没吃过这么热闹的饭,几杯酒下肚便再没了平时的持重端庄,先是拉着裴元这个外甥喝酒,酒没喝多少又嫌裴元作诗没灵气,转头去找谢文济。
谢文济作诗刚入门,或许是本性更纯真,他憋出来的诗关如琅反而更喜欢些。
只是谢文济实在没有大过节还被人拉着吟诗作对的爱好,三下两下就给躲开了,关如琅只得又转过头拉着关令仪说话。
絮絮叨叨的,从自己说到家里,又从家里说到自己的妻儿,连大前年生的小儿子脑子好像不好使,启蒙已经气走了五个先生的事都说了出来。
听得关令仪一而再再而三的叹气,最后还是黄娟让唐全和曹勇把这位舅老爷扶会前院去,才解了关令仪的围。弟弟是个好弟弟,就是太啰嗦了。
关如琅设想得不错,今年中秋前后府城里最大的新鲜事就是关氏的娘家千里迢迢从京城来找女儿来,裴家二房的老三赔了外室没了儿子,弄了个鸡飞蛋打。
等到过完中秋,关如琅带着关令仪和裴元,准备从容县南城城外的码头上船回京的时候,府城的王通判和和李骏,县城的大老爷和两位二老爷都来了。
反而是收到消息当天就跟着来了容县的李骏李院监不见人,只有李家的奴仆恭敬地送了一份程仪给裴元。
李骏中秋前就跟着来了容县,但他是跟关家大爷有交情,这几年又一直在书院里当院监,即便想起复明面上也还是矜持。
所以即便人到了容县也并没有登门拜访,只是派家奴送了信笺给关如琅,请他代为转交给关家大爷。中秋之后跟裴元在临泽楼见了一面,嘱咐他这一路别忘了温习功课,便回去了。
几个老爷们各有各的盘算,或克制或殷勤,关如琅都客客气气的照单全收,谁也不冷落。
关令仪也并没有因为不舍而泪水连连,只是在一旁紧紧拉着黄娟的手,一再表示只要等自己安顿下来,裴元就马上回来。
而马上就要分离的小夫妻则是站在码头另一边,离给关如琅践行的那一堆人远远的,小小声说着话。
“现在知道舍不得了?晚了。”
“你会不会说话,明知道我心里不得劲你还戳我肺管子。”
“本来就是,那要不怎么着,我这会儿带你上船?”
“你少胡说,我什么都没带,连一件换洗的衣裳都没有,跟你上船这一路非臭了不可。”
一直等到谢九九缠磨累了,倒在裴元身侧脑袋枕在他腿上,叹息谢家这一代人看来又没个读书的种子时,裴元才小小声哄她:再耐心等一等,再过几年我给你生一个读书种子。
裴元这话说得一本正经,人却是不正经得很。
再之后谢九九便也没精力去想谢文济到底有没有天赋读书的事,只在被裴元托着一下一下挥汗如雨的时候,浑想着这人要是不读书,说不定还能去考武状元,这精力也忒好了些!
不过那些说到底也都是夫妻私底下说的话,明面上从来没有显露过半分。谢九九想得通,谢文济现在还不大,考不上进士也不能不读书了。
都说读书明理,他即便以后跟着自己学怎么当云客来的掌柜,肚子里也不能没一点墨水。又或是书读得多了心思清明了,以后有自己想做的事那都可以。
况且现在就不读书了还能干嘛?他的身体是比小时候好了,却也只是比小时候好。真把他带到云客来去,他还是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抗的弱鸡崽子。
到时候别干活没学会,反而天天跟着那些老饕酒鬼学移了性情。要是再学坏一点,到时候自己和娘哭都没地儿哭去。
所以不管是裴元还是谢九九,对于谢文济的安排都不着急。行不行的都先在书院里读着呗,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谁知关如琅却不是这么想的,对于谢家一个小商户人家愿意花钱供一个读书人,他是打心眼里觉得是好事。毕竟外甥现在是谢家人,要是以后小舅子也能一起入仕,对外甥来说便是最天然的同盟和助力。
下午把客人送走,可不就捎带手把谢文济给叫过去了。
关如琅当年以二甲第八名入翰林院任编修,这个起点不可谓不高。随便挑拣四书里的句子考一考谢文济,就知道这孩子在读书一道上且还没开窍。
十四岁是不大,但对于读书人来说也不小了。要是这几年还不能开窍又一门心思只想考功名,那往后少说十来年都得吃些苦头了。
谢文济不好,谢家就没法好。谢家不好谢九九自然要多操心,谢九九整日围着谢家操心,自己外甥难道还能袖手旁观?这便是一大家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粗浅道理。
谢家很知礼懂分寸,关如琅为了姐姐和外甥着想自然也不见外,点拨谢文济之余也把他天资不够,这几年须得下狠功夫才有可能考中秀才的事给点明了。
“我知我不是聪明人,姐夫为何没同我把话说明白我也懂。好在关大人把话给我挑明了,要不然我还得被姐夫哄着,是个读书的‘尚可’,往后前途‘不可估量’的天纵之才。”
谢文济面上有些故作的哀怨,更多的还是在故意跟姐姐告状,‘你看你看,你丈夫看在你的面子上光知道哄我了,也不说实话。’
谁知谢九九一点点意外的神色都没有,还一副爱莫能助的表情对着谢文济。
张嘴想说什么又觉得说出来的话好像也不能安慰人,最后只得干巴巴的说了句:‘家里还有银钱供得起你,好好读书。’就再说不出别的什么话了。
气得谢文济愤愤然一跺脚,抱着关如琅从裴元的书房里挑出来拿给他的书就往后院走,看样子都不用问,就知道肯定是找黄娟告状去了。
谁知黄娟听儿子说完,反而还松了一口气。颇为怜惜的摸摸儿子头,“我就说你们姐弟三个都没走了谢家的种,哪有那么容易出个读书人。乖啊,咱们可千万别在这件事上强求。”
大女儿聪明得很,可聪明劲都放在赚钱做生意上。二儿子贴心有分寸,但要说聪慧伶俐哪怕黄娟是亲娘也说不出口。
小女儿芝娘从小是个话少的,聪明不聪明的还不好说,力气却是从小就大。这才不到十岁就能提着两个装满水的木桶,从后院的水井往厨房去。
三个崽子就老二这一个读书人,当娘的自然想儿子读书想他出息,可想归想自知之明也得有。这会儿听谢文济这么一说,人家非但没有失望,还觉得挺正常挺好。
状没告成,还被亲娘对于自己没天赋一事完全不意外给刺激大了的谢文济,气得晚上都没出来吃饭。
反倒是晚间来后院吃饭的关如琅听黄娟和谢九九说话,听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之后笑得不可自抑。
笑够了才拍手称好,谢文济读书没天赋不是大事,怕就怕家里人寄予厚望一昧强压,到最后书读不成人却废了,那才是鸡飞蛋打。
关如琅在谢家才住了短短几日,就已经渐渐觉出这
家人的好来。
谢家世代从商,士农工商,士族大家向来轻视商人,却也明白商场如战场的道理。
商人逐利,却也跟农人一样旱涝不定。生意好了赚得盆满钵满,生意不好或是年成不好,亏得倾家荡产也是常有的事。
尤其谢家是靠一副扁担起家,到谢九九这里算是传到第四代。没有走过大运也没有吃过大亏,才有了云客来这么个饭庄。
谢家比旁人更加懂得顺势而为,有赚自然最好,赚不到能保住不亏本亦可。实在没法子要亏本,只要别把老底子都亏了也行,
总之还有翻身的余地,睡一觉醒来第二天的日子照样能过。
所以不管是谢家人还是谢文济本身,清楚自己天赋有限走读书这条路注定要吃大苦头还不一定能有出息,失望又却也不多。
不说黄娟和谢九九,就是还在生气的谢文济其实也就那么回事。老吴叔已经偷摸去看过,生气是生气,但气着气着就困了的谢文济这会儿已经睡着了。
一家子没一个跟自己较劲的,关如琅吃过饭后忍不住抽空低声跟关令仪说了一句:“元哥儿留在容县,姐姐该放心了。”
第二天就是中秋,这个中秋对于现在住在谢家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意义非凡。
谢家守孝守了三年,谢德昌去世的时间长了,日子过得和寻常人家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到了过节的时候才能体会到那种怅然和难受。
裴元已经三年没有跟关令仪一起过中秋,关令仪和关如琅已经三十三年没有一起过中秋,现在都团聚了,席面好酒和月饼反而成了陪衬。
一家人围坐一张老大的圆桌,除了承平和高义回家过节,家里两个妈妈和老吴叔、春儿、唐全、曹勇也没有再另起一桌。
对于谢九九来说他们也是一家人,这么好的一个中秋,就该大家一起过。
关如琅没吃过这么热闹的饭,几杯酒下肚便再没了平时的持重端庄,先是拉着裴元这个外甥喝酒,酒没喝多少又嫌裴元作诗没灵气,转头去找谢文济。
谢文济作诗刚入门,或许是本性更纯真,他憋出来的诗关如琅反而更喜欢些。
只是谢文济实在没有大过节还被人拉着吟诗作对的爱好,三下两下就给躲开了,关如琅只得又转过头拉着关令仪说话。
絮絮叨叨的,从自己说到家里,又从家里说到自己的妻儿,连大前年生的小儿子脑子好像不好使,启蒙已经气走了五个先生的事都说了出来。
听得关令仪一而再再而三的叹气,最后还是黄娟让唐全和曹勇把这位舅老爷扶会前院去,才解了关令仪的围。弟弟是个好弟弟,就是太啰嗦了。
关如琅设想得不错,今年中秋前后府城里最大的新鲜事就是关氏的娘家千里迢迢从京城来找女儿来,裴家二房的老三赔了外室没了儿子,弄了个鸡飞蛋打。
等到过完中秋,关如琅带着关令仪和裴元,准备从容县南城城外的码头上船回京的时候,府城的王通判和和李骏,县城的大老爷和两位二老爷都来了。
反而是收到消息当天就跟着来了容县的李骏李院监不见人,只有李家的奴仆恭敬地送了一份程仪给裴元。
李骏中秋前就跟着来了容县,但他是跟关家大爷有交情,这几年又一直在书院里当院监,即便想起复明面上也还是矜持。
所以即便人到了容县也并没有登门拜访,只是派家奴送了信笺给关如琅,请他代为转交给关家大爷。中秋之后跟裴元在临泽楼见了一面,嘱咐他这一路别忘了温习功课,便回去了。
几个老爷们各有各的盘算,或克制或殷勤,关如琅都客客气气的照单全收,谁也不冷落。
关令仪也并没有因为不舍而泪水连连,只是在一旁紧紧拉着黄娟的手,一再表示只要等自己安顿下来,裴元就马上回来。
而马上就要分离的小夫妻则是站在码头另一边,离给关如琅践行的那一堆人远远的,小小声说着话。
“现在知道舍不得了?晚了。”
“你会不会说话,明知道我心里不得劲你还戳我肺管子。”
“本来就是,那要不怎么着,我这会儿带你上船?”
“你少胡说,我什么都没带,连一件换洗的衣裳都没有,跟你上船这一路非臭了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