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嗯。”王爷的思绪又飞了。
“还有,正月十八,是崔老太君的寿宴,之前就下过帖子,这又特意打发人来问……怎么着,明天也得回个信了。”
李倞皱了眉头,一个寿宴而已,还几次三番的打发人来问。
“你带着田氏去瞧瞧吧,本王当天若有空,会去看一眼的。但现下还定不下来!”
“是。再有……王爷,您回来这么久了,府里是不是找个名目,让亲友聚一下呢?”
“过段时间吧!等春暖花开了再说。”他现在既没时间,又没兴致。
“是。王爷……”冯侧妃凑近,双眼带着温润情谊,声音也变得暧昧,“您回来,可还没进过姐妹的屋呢。咱们府里,也该再添些孩子了……”
李倞心里突有些异样,“最近,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好了,本王记得了!”
他这个人,向来都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从不会照顾别人感受。
冯氏说的这个话,听起来有些别扭,这原是他的王妃才应该管的事。
她有些过界了……
哦,对,他还没有王妃……
不过,让她一提醒……身上确实有些躁动了。
可能是他反应的时间有点长,冯侧妃便继续往下说:“还有件事……王爷,咱们绍哥儿是不是也该找个师傅,先练练筋骨了呢!他打小就跟着妾身,怕养得太娇贵了。”
“绍儿年纪小了点。筋骨尚软,练的话,容易受伤。再过两年吧!”
“是……整理您带回来的东西时,看到有几件小号的刀枪,要不先让绍儿摆弄着玩玩?”
“那些东西虽然灵巧,但却是真刀真枪,他拿不动,还容易伤到。回头,寻几件木头的给他玩吧!”
说了好几件事,一件有答案的都没有!冯侧妃心里不免有些消沉……说不下去了。
“对了,周东的家眷,你安排在哪儿了?”李倞突然想起这件事。
“……在刘家胡同的院子。”
“怎么赵嬷嬷还不知道?”
“妾身让人去跟赵嬷嬷说过的呀!估计她一直很忙,没接到信儿吧。”冯侧妃有些紧张,她没想到赵嬷嬷会直接去问王爷。
“来人!”李倞冲外头喊了一声。
“王爷!”门口立刻有人应声。
“赵右他们还在吗?”
“回王爷,已经回家了。”
“安排人去跟赵嬷嬷说,周东的家眷安排在了刘家胡同!”
冯侧妃脸有些微红,上次王爷交待让她和嬷嬷一起安置周东的妻儿。
只是,她认为:这种事儿,不正是自己的管权范围吗?还用跟赵嬷嬷商量?
一方面她现在很不喜欢赵嬷嬷,另一方面……有自己的打算!
当初,周东很……爱慕自己,赵嬷嬷也希望他们俩能结为夫妻,但自己选择了留在王爷身边。
不知道是为了前程,还是为了避嫌,周东申请去了军里。
自打那时起,两人就没再见过面,也没联系了。
现在,周东成了王爷手下的干将,四品武将,很出息了……
妻儿先行进京,随后他回来,职位肯定还有得升。
他已经能成为自己的助力了!
所以,必须好好的安置他的妻儿。
刘家胡同的宅子,三进大院,很气派。收拾了一下,配备了人手和一切应用之物,周东的妻子涂氏……呵,都高兴的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对着自己,奉承又感谢。
这点事儿,对于如今的自己,算得什么?
家世太薄,若想将来有所作为,若想绍哥儿出息,得有人协助才行啊。
但此刻,看到王爷直接安排人去通知赵嬷嬷,她心里发虚了……
那婆子不会又给我添麻烦吧?
心里又恨恨的:这些事不来问我,却直接问王爷!?
王爷日理万机,连后院都顾不上回。能管这些琐事?
分明怪我没同她商量,故意在王爷面前告我的状!
……
084气又无奈
赵嬷嬷哪知道有人在暗骂她?
正在家里吃团圆饭呢!
她老伴姓钱,两个人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两儿子一个姓钱,一个姓赵。
孙子孙女若干。
赵左和赵右是二儿子所出,姓了赵。
女儿钱永乐带着一双儿女也在,她的女婿万道平主管齐王府事务,平日里忙得很,不怎么着家。女儿身子一直不大好,父母惦记,让她带着孩子在娘家过年。
老两口刚喝了两杯,就收到了周东妻儿的消息。
“安置在刘家胡同了?”赵嬷嬷和丈夫相互看看,都有些意外。
刘家胡同的房子是赵皇后的嫁妆,三进大院子,带着花园。
多年来,一直由赵皇后的表姐住着。
那表姐孙氏,也是苦命人,父母早亡,在赵家长大,与赵皇后很有几分姐妹情。
长大后,榜下捉婿,找了一个合心意的进士为夫。随夫外放,只生了一子。丈夫在任上出事故,死了。
孙氏回婆家,饱受搓磨。
消息传回赵家,赵家派人出面交涉。赵家势大,那婆家也没办法,只得放她走。
但她想带着儿子走,婆家便提了条件:留下嫁妆。
儿子是夫家的根,就算是赵家,也无权把人带走。
孙氏为了儿子,咬牙认了。
回京后,怕守寡带子之身,与各方不好处。
赵皇后便安排她单独住在了这里。她儿子很出息,中了进士,带着妻子外放了。担心外头辗转辛苦,把老娘留在了京城。一直住在刘家胡同!
冯丽娘怎么把周东的家眷也安排进去了?
那院子倒是不小,两家住一起?!
想到那位姨太太的性子,应该不会……
赵嬷嬷放心不下了,撂了筷子,带上些元宵和礼品,由赵左赵右陪着,去了刘家胡同。
敲门进去,见到了周东的妻子涂氏和她的一儿一女。
涂氏中等个头,长得挺标致,笑得也爽快。
赵嬷嬷有些不好意思:“冒然上门,有些失礼。你别见怪!”
“怎么会见怪?虽然没见过赵嬷嬷,但我家夫君可没少提起您呢!感谢您多少年的教导!爷说他打小无父无母,从心里把您当母亲了。”
赵嬷嬷笑:“他不怪我当初总打他手板就好!他们几个淘气,没少挨打的!”
“您教的好!当初他们几个一来,我父亲一眼就看中夫君。说他什么时候都干净整洁,自己的事情打理得妥当,也从不丢三落四,说话还文邹邹的,与那些军人可不同的。
后来我们成了亲,发现他的一切真的都不用别人管。外出时,衣裳都自己洗。一问才知道,敢情是您,打小的教导!”
“周东聪明又肯干,得王爷赏识,年纪轻轻就有了现在的作为,你和孩子们的好日子在后头呢!”
“那也是王爷赏识他,又得益于大家帮忙。”
这涂氏倒是个场面人。
“回来之前,夫君说京城的住处,又紧凑又贵,让我先对付些日子,等他来了再说。
却没想到,侧妃娘娘给安排得这么好!这么气派的宅子,吃用和人手,都给备齐了,直接住进来了,什么都不用操心!哎哟天哪,我这心里感激得没法说!那天去王府拜年,没见着
王爷,也没能好好谢谢王爷!”
赵嬷嬷已经发现了,这里就住着涂氏母子,那姨太太呢?想了想,也没好直接问,“机会总有的。我今天,就是来看看,咱们来日方长。”
告辞出来,赵嬷嬷身边的丫头说:“夫人,婢子问过了。姨太太是王爷回京没两天,就搬走了的。说是暂时搬到马厂斜街去了。搬的还挺急的……这位周太太,来的时候就是空房子了。她并不知道之前的事。”
想到姨太太,年前急急的搬家走的样子……
她儿子不在身边,只一个人收拾,那是何种心情啊!
再者说了:周东虽然是王爷手下得用的人,但也还没到能住到这里的地步!他住在这里了,那其他人呢?这个冯丽娘,搞什么?
一股怒火冲上了赵嬷嬷的脑门,深吸口气,看车上还带着礼,就说:“现在就去一趟吧!”
马厂斜街的小院是赵家的产业,比刘家胡同的院子小很多。位置倒是不错,也挺规整。
偶尔有家里亲友来京办事,就住在这儿。
上前敲门,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个婆子来开门,一看,“哎哟,是赵嬷嬷!快快请进!”
她后头跟着个小丫头,一听来人是谁,往里头跑。
赵嬷嬷往里走,看到院子里,用苫布罩着大堆的东西。应该是没来得及收拾,或者没地方放的。
“赵嬷嬷?你怎么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妇人迎了出来。
“姨太太!您过年好!”
“过年好!”
“还有,正月十八,是崔老太君的寿宴,之前就下过帖子,这又特意打发人来问……怎么着,明天也得回个信了。”
李倞皱了眉头,一个寿宴而已,还几次三番的打发人来问。
“你带着田氏去瞧瞧吧,本王当天若有空,会去看一眼的。但现下还定不下来!”
“是。再有……王爷,您回来这么久了,府里是不是找个名目,让亲友聚一下呢?”
“过段时间吧!等春暖花开了再说。”他现在既没时间,又没兴致。
“是。王爷……”冯侧妃凑近,双眼带着温润情谊,声音也变得暧昧,“您回来,可还没进过姐妹的屋呢。咱们府里,也该再添些孩子了……”
李倞心里突有些异样,“最近,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好了,本王记得了!”
他这个人,向来都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从不会照顾别人感受。
冯氏说的这个话,听起来有些别扭,这原是他的王妃才应该管的事。
她有些过界了……
哦,对,他还没有王妃……
不过,让她一提醒……身上确实有些躁动了。
可能是他反应的时间有点长,冯侧妃便继续往下说:“还有件事……王爷,咱们绍哥儿是不是也该找个师傅,先练练筋骨了呢!他打小就跟着妾身,怕养得太娇贵了。”
“绍儿年纪小了点。筋骨尚软,练的话,容易受伤。再过两年吧!”
“是……整理您带回来的东西时,看到有几件小号的刀枪,要不先让绍儿摆弄着玩玩?”
“那些东西虽然灵巧,但却是真刀真枪,他拿不动,还容易伤到。回头,寻几件木头的给他玩吧!”
说了好几件事,一件有答案的都没有!冯侧妃心里不免有些消沉……说不下去了。
“对了,周东的家眷,你安排在哪儿了?”李倞突然想起这件事。
“……在刘家胡同的院子。”
“怎么赵嬷嬷还不知道?”
“妾身让人去跟赵嬷嬷说过的呀!估计她一直很忙,没接到信儿吧。”冯侧妃有些紧张,她没想到赵嬷嬷会直接去问王爷。
“来人!”李倞冲外头喊了一声。
“王爷!”门口立刻有人应声。
“赵右他们还在吗?”
“回王爷,已经回家了。”
“安排人去跟赵嬷嬷说,周东的家眷安排在了刘家胡同!”
冯侧妃脸有些微红,上次王爷交待让她和嬷嬷一起安置周东的妻儿。
只是,她认为:这种事儿,不正是自己的管权范围吗?还用跟赵嬷嬷商量?
一方面她现在很不喜欢赵嬷嬷,另一方面……有自己的打算!
当初,周东很……爱慕自己,赵嬷嬷也希望他们俩能结为夫妻,但自己选择了留在王爷身边。
不知道是为了前程,还是为了避嫌,周东申请去了军里。
自打那时起,两人就没再见过面,也没联系了。
现在,周东成了王爷手下的干将,四品武将,很出息了……
妻儿先行进京,随后他回来,职位肯定还有得升。
他已经能成为自己的助力了!
所以,必须好好的安置他的妻儿。
刘家胡同的宅子,三进大院,很气派。收拾了一下,配备了人手和一切应用之物,周东的妻子涂氏……呵,都高兴的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对着自己,奉承又感谢。
这点事儿,对于如今的自己,算得什么?
家世太薄,若想将来有所作为,若想绍哥儿出息,得有人协助才行啊。
但此刻,看到王爷直接安排人去通知赵嬷嬷,她心里发虚了……
那婆子不会又给我添麻烦吧?
心里又恨恨的:这些事不来问我,却直接问王爷!?
王爷日理万机,连后院都顾不上回。能管这些琐事?
分明怪我没同她商量,故意在王爷面前告我的状!
……
084气又无奈
赵嬷嬷哪知道有人在暗骂她?
正在家里吃团圆饭呢!
她老伴姓钱,两个人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两儿子一个姓钱,一个姓赵。
孙子孙女若干。
赵左和赵右是二儿子所出,姓了赵。
女儿钱永乐带着一双儿女也在,她的女婿万道平主管齐王府事务,平日里忙得很,不怎么着家。女儿身子一直不大好,父母惦记,让她带着孩子在娘家过年。
老两口刚喝了两杯,就收到了周东妻儿的消息。
“安置在刘家胡同了?”赵嬷嬷和丈夫相互看看,都有些意外。
刘家胡同的房子是赵皇后的嫁妆,三进大院子,带着花园。
多年来,一直由赵皇后的表姐住着。
那表姐孙氏,也是苦命人,父母早亡,在赵家长大,与赵皇后很有几分姐妹情。
长大后,榜下捉婿,找了一个合心意的进士为夫。随夫外放,只生了一子。丈夫在任上出事故,死了。
孙氏回婆家,饱受搓磨。
消息传回赵家,赵家派人出面交涉。赵家势大,那婆家也没办法,只得放她走。
但她想带着儿子走,婆家便提了条件:留下嫁妆。
儿子是夫家的根,就算是赵家,也无权把人带走。
孙氏为了儿子,咬牙认了。
回京后,怕守寡带子之身,与各方不好处。
赵皇后便安排她单独住在了这里。她儿子很出息,中了进士,带着妻子外放了。担心外头辗转辛苦,把老娘留在了京城。一直住在刘家胡同!
冯丽娘怎么把周东的家眷也安排进去了?
那院子倒是不小,两家住一起?!
想到那位姨太太的性子,应该不会……
赵嬷嬷放心不下了,撂了筷子,带上些元宵和礼品,由赵左赵右陪着,去了刘家胡同。
敲门进去,见到了周东的妻子涂氏和她的一儿一女。
涂氏中等个头,长得挺标致,笑得也爽快。
赵嬷嬷有些不好意思:“冒然上门,有些失礼。你别见怪!”
“怎么会见怪?虽然没见过赵嬷嬷,但我家夫君可没少提起您呢!感谢您多少年的教导!爷说他打小无父无母,从心里把您当母亲了。”
赵嬷嬷笑:“他不怪我当初总打他手板就好!他们几个淘气,没少挨打的!”
“您教的好!当初他们几个一来,我父亲一眼就看中夫君。说他什么时候都干净整洁,自己的事情打理得妥当,也从不丢三落四,说话还文邹邹的,与那些军人可不同的。
后来我们成了亲,发现他的一切真的都不用别人管。外出时,衣裳都自己洗。一问才知道,敢情是您,打小的教导!”
“周东聪明又肯干,得王爷赏识,年纪轻轻就有了现在的作为,你和孩子们的好日子在后头呢!”
“那也是王爷赏识他,又得益于大家帮忙。”
这涂氏倒是个场面人。
“回来之前,夫君说京城的住处,又紧凑又贵,让我先对付些日子,等他来了再说。
却没想到,侧妃娘娘给安排得这么好!这么气派的宅子,吃用和人手,都给备齐了,直接住进来了,什么都不用操心!哎哟天哪,我这心里感激得没法说!那天去王府拜年,没见着
王爷,也没能好好谢谢王爷!”
赵嬷嬷已经发现了,这里就住着涂氏母子,那姨太太呢?想了想,也没好直接问,“机会总有的。我今天,就是来看看,咱们来日方长。”
告辞出来,赵嬷嬷身边的丫头说:“夫人,婢子问过了。姨太太是王爷回京没两天,就搬走了的。说是暂时搬到马厂斜街去了。搬的还挺急的……这位周太太,来的时候就是空房子了。她并不知道之前的事。”
想到姨太太,年前急急的搬家走的样子……
她儿子不在身边,只一个人收拾,那是何种心情啊!
再者说了:周东虽然是王爷手下得用的人,但也还没到能住到这里的地步!他住在这里了,那其他人呢?这个冯丽娘,搞什么?
一股怒火冲上了赵嬷嬷的脑门,深吸口气,看车上还带着礼,就说:“现在就去一趟吧!”
马厂斜街的小院是赵家的产业,比刘家胡同的院子小很多。位置倒是不错,也挺规整。
偶尔有家里亲友来京办事,就住在这儿。
上前敲门,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个婆子来开门,一看,“哎哟,是赵嬷嬷!快快请进!”
她后头跟着个小丫头,一听来人是谁,往里头跑。
赵嬷嬷往里走,看到院子里,用苫布罩着大堆的东西。应该是没来得及收拾,或者没地方放的。
“赵嬷嬷?你怎么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妇人迎了出来。
“姨太太!您过年好!”
“过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