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富一代[年代] 第142节
  头发擦干,严斐给编成两个麻花辫。
  “嘚嘚嘚”的敲门声响起,会是谁呢?
  严斐去开门。
  “严哥,郭师傅有事找。”
  王克祥带着郭大运来了,进门,王克祥见老大没有不高兴,赶紧说:“玉琳,郭师傅说有人看上了他做菜的干松茸,今年想收一批湿货,这生意你做吗?”
  “做,为什么不做呢?”
  郭大运很激动的说一个光头的外国人,叽里呱啦的说什么他也听不懂,单独找的他,他的翻译说今天下午5点在青岚饭店商量具体细节等等。
  见玉琳答应了,郭大运单位还忙呢,立刻骑着车回去了,王克祥有些眼热这个生意。
  玉琳就留下他一起商量。
  “斐哥,这生意要你出马了,8-10月新鲜的松茸才下来,商人狡猾,那人肯定事先了解过松茸的特性。”
  “等放暑假我去收。克祥,你赶快联系几个咱们一起的战友,组一个车队,具体叫几个人,今天下午去谈过就知道了。现在路况各方面不好,人尽量多叫点,拿上家伙事儿。”
  王克祥听有自己一份,很快回服装店打电话。
  玉琳严斐来到青岚饭店,对方已经在等,一斤新鲜的松茸对方给10块钱,玉琳就跟对方说从产地到北城运输需要5天,会不会影响品质。
  小周翻译告诉她,说东西只要运到北城就可以,剩下的不需要玉琳操心。
  玉琳来的时候,带了一些祥林镇的冬虫夏草黄芪当归,也拿了一本专门介绍药材和养生的医书。
  “只收购松茸大家没有那么大的热情,这些药材都是道地药材,疗效各方面有保障,特别适合老年人养生食疗煲汤。你可以看一看,需要的话,我们可以保证质量。”
  三个秘书对西装革履的光头外国人一顿介绍,那人好奇的看看药材,看看玉琳。
  “石先生说可以。药材的价格按照采购价收购,如果药材效果好,之后会采购。所有手续我们来办。只是委托你代为采购。”
  半月后,负责签合同的是赶鸭子上架的王克祥。
  玉琳被单位派到桂省出差了,今年参加广交会的增设了竹编工艺,玉琳跟着相关考察团,去桂省的各个县市去挨个儿考察,要挑选出一两家工艺最精致的竹编参展赚外汇。
  整个7月玉琳都在桂省转悠。
  严斐一放假就找了一辆解放牌大汽车,王克祥直奔祥林镇,镇长还是孟泽,玉琳给镇长和金大爷葛队长三个带了重礼,嘱托他们照顾好严斐。
  严斐联系到自己种药材的战友,采购了一批道地药材,先送回来给石先生送检。
  等雨季来临,最好的松茸开始生长,严斐带着王克祥以及从全国各地赶来的10个老战友进村入户去收松茸。
  松茸有一股特殊的味道,其实并不受当地人喜欢,除运输送货成本等严斐一斤定价5元。
  收价购很高,家家户户大大小小白天都去丛林里捡菌子了。
  好的红菇牛肝菌等严斐也收,就是价钱低,干货一斤5毛左右但盖不住东西多,野生的木耳能贵到一块二一斤。
  各种杂菌每天能收上来五百斤干货。
  王克祥看着堆积在库房的干蘑菇,着急了,这东西万一没有销路可就毁在手里了。
  等松茸下来,严斐把500斤鲜货送到北京,石先生看了品相验货后,当即给了钱,这买卖才算开始。
  严斐把钱交给王克祥,带着兄弟们继续原产地收货,他在北城带着石先生的翻译接货,原来租的仓库也派上用处,压满了各种菌子的干货。
  严斐领着李老大看货后批发出去一部分,后来他发现南边来的人似乎很喜欢,问都不问价格就会买。
  李老大就把严斐的这些货卖到南方,赚了一笔钱,又买进一批家用电器,摇身一变做起了家电买卖生意。
  “严哥,以后有好生意一定带着小弟。”李老大给严斐结清货款,拿到玉琳送给他的一斤松茸和冬虫夏草,笑着说。
  到10月底最后一茬松茸收完,王克祥带着10个兄弟一起回来,算一算账,这个石先生一共买走上万斤松茸,报税去成本付后赚了3万左右,严斐的菌菇有几千块。
  分了账,大家各回各家。
  严斐带着石先生11月再去谈明年药材收购计划,受到了当地镇府乃至村民上下一致的欢迎。
  “严斐,玉琳怎么没来?”孟泽从6月盼到11月都没见到玉琳。
  “她去参加广交会了。从10月15号开始到11月4号结束,明年你把药材准备好,万一石先生回国研究后要采购我们的药材,你们也有个心理准备,也可以申请参加春季4月15号到5月5号的交易会。”严斐难得一口气说这么多。
  “好。这事我记着了。玉琳跟你结婚了吗?”孟泽一直以为严斐来收药材都是玉琳安排的。
  严斐一看就不是做生意的人,倒是比他更像领导。
  金大爷和葛洪也竖着耳朵听。
  “结了,今年3月份领的结婚证。”
  “喝酒喝酒!”孟泽放心了,感慨道:“我们这个镇的发展多亏了你们夫妻。现在制药厂的大部分药材从我们这里采购。人们家家户户开荒都种药材,日子比过去好多了。”
  严斐陪着三个人一起喝了几杯。
  喝醉了的金大爷笑着问严斐:“怎么玉琳没当上大官吗?”
  “当上了。”严斐扶着老人家,笑应。
  “那就好。玉琳是有大造化的人。”金大爷的儿子赶紧从严斐手里抢过老父亲不让他再乱说话。
  第145章 第 145 章(二更)
  ◎电饭锅……◎
  从桂省回来, 玉琳订了豆腐乳,辣椒酱,三花酒, 长枣, 银针茶放在河水街店里,卖的还不错。
  减少了店里的服装进货量后,玉琳联系钱文通订了十几种丝巾,蚕丝被, 毛巾。
  又订了一些五金杂货,酱油醋,糕点等,周边竹器厂订了摇椅,竹沙发,编织精美的花篮、提篮。
  把服装店开成了百货商店。
  等煤炭厂交了钥匙,办好房产证,玉琳把自己一楼的装修交给徐慧,去参观了他们宽敞明亮的三室一厅一厨一卫新房, 自己都有些喜欢了。
  勿怪人们以后会从四合院搬进楼房,到底是方便整洁,视野好。
  三大套房子越装修,徐慧心里越愧疚, 10月, 玉琳和严斐都不在北城, 徐慧和办好退休手续的严刚搬进了煤炭厂的房子。
  斐晏和斐然也搬到自己的房子里住, 一家人都不会做饭, 不牵涉在哪里做饭吃的事, 斐然斐晏吃单位食堂。
  9月, 老家来电话说大太婆和二太婆身体就不好了,王桂花和王大河给玉琳寄了一百斤自己磨的白面,并没有来北城。
  11月9号严斐从祥林镇回来,玉琳也坐上了回北城的火车,参加了这次广交会,玉琳感受到国家各行各业井喷式蓬勃发展。
  她用外汇卷买了几件外国电器,国产的碗筷碟杯,给范亚娟寄了两匹刚出来的弹力布以及毛巾袜子日用品。
  “王玉琳,你这是搞批发吗?”白婷婷晃晃悠悠的过来,看到玉琳座位周围都是纸箱和包裹,嫌弃的说:“北城什么东西买不到,你这样大包小包的,吃不吃力,才省几个钱?”
  白婷婷过来的时候,玉琳正在整理自己的订货本。
  王永成李琼三个背后是跨国大工厂在广新建的代加工厂,生产的成衣跟世界水平一致,玉琳尽量选一些不太出格,简单大方的款式,尤其看好明年女士的春装和夏装。
  见她还不走,没耐心的玉琳抬头看她一眼,指了指旁边158升外国牌子的冰箱,面无表情的问:“这个冰箱2100,你家有吗?”
  “能什么能投机倒把你还光荣了,是不是?小心我告到上面让你关门大吉。”白婷婷脸色一白,大声喊道,见同时张辉和陈实都看着她,连张秀萍都看过来了。
  “你去,我随时奉陪。我认识你谁,上来就跟我说话,我可不会惯着你!”
  玉琳低头继续看订货本。
  “你——你给我等着!”白婷婷气冲冲赤几白赖的走了,她本来就不是这个车厢的人。
  “玉琳,白婷婷有背景有关系,得罪了她划不来,你说几句好话奉承一下没什么的。你在忙什么?”张秀萍走过来笑着和玉琳说,玉琳见她,放下手里的本子。
  “张组长,我这个人脾气直,有些事还真忍不了。”其实她已经很隐忍,要是过去一巴掌早扇过去了,现在有工作纪律不能先下手打人。
  “玉琳,你哪来的外汇卷,我看重一个洗衣机,没舍得买。家里人多洗衣服很麻烦,我看你每天换一套衣服,你的衣服真多,你们家谁洗衣服呢?”
  眼见着领导想和她聊家常,玉琳也不是傻的,笑着说:“我们家开服装店的,我的衣服都是我丈夫选的。”
  当然谁洗衣服,您猜度。
  “你身上这件呢子大衣,三百块下不来吧。”
  张秀萍说实话很羡慕玉琳,她年纪轻轻工作能力出众,也会收拾打扮,每一件衣服都像是量身定做,穿出来显得端庄漂亮,落落大方,人们都喜欢跟美丽的人打交道。
  “这件衣服是从杜兴他们服装厂买的,今年的新款羊绒大衣,保暖性好,轻薄,也不闷,180元一件。”玉琳看眼自己这件黑色中长款大衣,满意不是一星半点。
  张秀萍知道杜兴,他不是被发配到羊皮加工厂去了吗?跟服装厂又有什么联系。
  “你跟杜兴还有联系啊?”张秀萍惊讶的问。
  “杜兴以前是我的服装批发商,后来他去广省学习,被香江的老板看中,之后的事,张姐您是知道的。”玉琳把订货本装进衣服的内口袋,给张秀萍看衣服的里子。
  “是是,我知道。”碰上玉琳这么直的人,张秀萍也不知道接什么了。
  玉琳有兴趣跟她聊,话就多了。
  “张姐,我喜欢这种有内衬的衣服。男士的做成了羊皮大衣,内里都是羊毛,杜兴说因为工艺要求高,卖价更贵。”
  玉琳请她旁边坐下,小声说:“张姐回去到我批发店来,我给你批发价拿衣服。”
  “那真是太好了,我回去照着你的标准添置一些衣服,见外宾机会多,穿的太朴实对工作不利。现在大多数还是先敬罗衣后敬人。”
  张秀萍笑着说,“我听说你丈夫是学行政管理的?”
  “是,今年保送本院的研究生了。他喜欢学习,我不喜欢就出来先工作了。”
  “你丈夫叫什么名字啊?在学校一定是个风云人物。你都这么优秀,那条件差的也不敢找你当对象。”
  “他叫严斐,长得很好,是退伍军人。”玉琳说起严斐眼睛亮晶晶的隐着一抹笑意。
  玉琳小小的透露一点,说:“他家和我家是邻居。我们从小认识,只是不熟。”
  张秀萍把小儿女的爱情没放在眼里,突然发现这半天有用的一句没打听到,玉琳避重就轻和她说话,顿时没了兴致。
  “玉琳,你去餐厅吃饭吗?”
  “不去,我有亲戚,给我送了吃的。”玉琳看脚下一大袋的吃食,摇了摇头,给张秀萍拿了四个大罐头和两包点心。
  “这是水果罐头,您拿着解渴,这两包点心,您拿回家给孩子们吃吃看,米做的应该不太甜,对牙齿好。”这些都是李琼托人送样品的时候一起送到火车站的。
  “这怎么好意思呢,就跟你聊天,怎么还拿你这么多东西,这不行。”张秀萍笑着说。
  玉琳把东西装进一个小网兜里,递给她。
  “您尝尝,看东西好不好。”